[20]陆尔奎:《论教育会之性质》,载《教育杂志》,第1卷9期,1909。
[21]笔者整理自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10卷(中国近现代教育史),439~458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张宪文、方庆秋主编:《中华民国史大词典》,263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2]《大会概况》,见中国社会教育社:《中国社会教育社第一届年会报告》,1页,无锡,民生印书馆,1933。
[23]《中国社会教育社成立志盛》,载《教育与民众》,第3卷4期,1931。
[24]见《中国社会教育社组织成立》,新闻要闻(省外),《湖南教育》,第25期,1932;见《中国社会教育社组织成立》,载《中华周报(上海)》,第8期,1931。
[25]“中国研究及实施社会教育者,向无联合组织,在事业发展上极为不便。俞庆棠、童润之、赵冕诸君有鉴于此,爰发给组织中国社会教育社。”见《中国社会教育社成立》,载《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3卷1期,1932。
[26]“国内社会教育界闻人李云亭(李蒸字云亭,笔者注)、俞庆棠、高践四、雷宾南(雷沛鸿字宾南,笔者注)、彭百川、陈礼江、祁锡勇、赵冕等,鉴于社会教育在训政时期之重要,非联络进行,难获实效,同时并为增进研究兴趣,促进事业发展起见,特联合同志七十二人,发起组织‘中国社会教育社’”。见《中国社会教育社在京举行成立大会》,载《民众教育通讯》,第1卷9期,1931。
[27]“江浙社会教育服务人员,鉴于社会教育在训政时期工作之重要,若非联络进行,难获实效,并为研究社会教育学术、促进社会教育事业起见,特由高践四、李云亭、彭百川、俞庆棠、刘述尼(刘绍桢字述尼,笔者注)、胡承枢等,联合同志七十二人,发起中国社会教育社”。见《中国社会教育社组织成立》,载《浙江教育行政周刊》,第3卷17期,1931。
[28]大白:《社务发展之前前后后》,载《社友通讯》,第1卷1期(创刊号),1932。
[29]《演说词及其他论文本社理事会事务所总干事俞庆棠报告》,见中国社会教育社编:《中国社会教育社第一届年会报告》,88~89页,无锡,民生印书馆,1933。
[30]如最常见的俞庆棠、李蒸、高践四、赵冕排序,前三者不仅年长于赵氏,且均有一定行政职务傍身(俞氏曾任中央大学区扩充处处长,创办了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李蒸曾任社会教育司司长一职,时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而高践四为江苏省立教育学院院长),且均为社教界知名人士(三人均为海外名校毕业,俞庆棠、李蒸分别为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博士;三人均为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教授)。
[31]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作为社会教育人才培养专设院校之蒿矢,前身为俞庆棠1928年创办的中央大学区劳农学院,建院之初,俞庆棠请求同学陶行知的支持,陶行知派来晓庄师范的得力干将赵叔愚来担任院长,可惜赵氏“出师未捷身先死”,俞庆棠随之邀请高践四出任院长。1929年开始招生,1930年正式开设民众教育系和农事教育系,不仅开办本科,还招收研究生,并设有二年制专修科。该院虽以“养成江苏省六十一县民众教育、农事教育服务人才并为全省民众教育、农业教育研究设计及实验之场所”为办学主旨,却对全国社会教育发展影响颇大,梁漱溟曾给予高度评价:“学院名义虽为江苏省立,实际上全国各省均在院内设有公费学额,远如滇、黔、粤、桂、川、康、陕、甘学子,亦有负笈来游。于时,全国社会教育人才之训练培养,各地社会教育事业之研究实验,各省有关社会教育之法令设施,以及目前战时教育及社会服务事业,期间取法于江苏省立教育学院者盖不少。”梁漱溟:《高践四先生事略》,见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校友会编:《艰难的探索续集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校友回忆录》,79页,苏州,苏州大学劳动服务公司誊印社,1994。
[32]《教育学术团体汇志》,载《国立浙江大学校刊》复刊,第7期,1939。
[33]到会人物为:赵冕、李蒸、高践四、赵季俞、甘豫源、许牟衡、陈兆蘅、杨中明、童润之、刘云谷、陈定祥、赵吉士、彭百川、刘绍桢、李寅恭、钮永建、钮长耀、黄梅仙、祁锡勇、胡承枢、冯国华、李小缘、孙枋、俞庆棠、赵光涛、雷宾南、陈礼江、涂开兴、刘维新、马祖武、尚仲衣、钱用和、王季昭、吴邦伟、袁仲濂、金嵘、张钟藩等57人。
[34]“李云亭……等鉴于社会教育在训政时期之重要,非联络进行,难获实效,同时并为增进研究兴趣,促进事业发展起见,特联合同志七十二人,发起组织‘中国社会教育社’”。见《一月来各省市民众教育消息南京市》,载《民众教育通讯》,第1卷9期,1931。
[35]《中国社会教育社成立志盛》,载《教育与民众》,第3卷4期,1931。
[36]刘维新:《中国社会教育社成立大会纪详》,载《民众教育》,第3卷11、12期合刊,1931。
[37]大白:《社务发展之前前后后》,载《社友通讯》,第1卷1期,1932。
[38]本社系根据人民团体组织法而成立,同时又是学术团体,据此,社教社于1932年7月在国民党中央党部、9月在教育部备案,成为法人。
[39]《中国社会教育社成立志盛》,载《教育与民众》,第3卷4期,1931。
[40]三不合作:(1)政界与教育界不合作,政界往往无学识为依据,以致难有贡献;教育界无实行其意见的机会,徒尚空言;(2)学术界往往意见分歧,各成派别,减少了研究力量;(3)政府往往不与人民合作,二者恒互相非难,实则在政府因有不顾及人民,人民亦不督促政府,有以致之。详见:中国社会教育社编:《中国社会教育社第一届年会报告》,84页,无锡,民生印书馆,1933。
[41]中国社会教育社编:《中国社会教育社第一届年会报告》,16页,无锡,民生印书馆,1933。
[42]《中国社会教育社成立志盛》,载《教育与民众》,第3卷4期,1931。
[43]赵冕:《本社第一年的回顾与第二年的展望》,载《社友通讯》,第2卷2、3期合刊,1933。
[44]名单及所得票数如下:俞庆棠(102)、高阳(94)、李蒸(82)、赵冕(69)、钮永建(65)、甘豫源(52)、孟宪承(51)、雷沛鸿(43)、傅葆琛(34)、尚仲衣(31)、陈剑修(30)、刘绍桢(30),以上当选为理事。祁锡勇(26)、黄炎培(25)、彭百川(25)、刘云谷(22)、马宗荣(20)、孙枋(18)、陈礼江(17)、梁漱溟(15)、张伯苓(15)、涂开兴(15)、冷御秋(15)、刘湛恩(14),以上当选为候补理事。
[45]大白:《社务发展之前前后后》,载《社友通讯》,第1卷1期,1932。
[46]第一届理事提名如下:理事有俞庆棠(常务)、孟宪承(常务)、赵冕(常务)、高阳、李蒸、钮永建、甘豫源、雷沛鸿、傅葆琛、尚仲衣、陈剑修、刘绍桢、庄泽宣、梁漱溟;候补理事:祁锡勇、黄炎培、彭百川、刘云谷、马宗荣、陈礼江、孙枋、张伯苓、刘湛恩、涂开兴、冷御秋、舒新城、尹全智。见《第一届理事提名》,载《社友通讯》,第1卷1期,1932。
[47]表格说明:①决议案中无须执行者、缓议者即提交下次会议讨论者,均未列入;②筹款方法有:1。息借4500元,购置地皮60亩;并继续设法借款,务求购地皮增至100亩。2。募捐还借款。募捐不足数时,酌提各省补助费,分期偿还。募捐还款后尚有余数时,即从事建筑会舍及购置设备。3。募捐方法:A。请各社员每人负捐募数元至数十元之责;B。设法向富有实力者捐募巨款。4。呈请中央党部及教育部并分函各省市教育厅局,请求常年补助费。5。募捐组织委员会办理,余由常务理事会直接办理。《第七次理事会决议案执行状况》,载《社友通讯》,第3卷2期,1934。
[48]敬之:《本社理事会理事的选举经过》,载《社友通讯》,第1卷2、3期合刊,1932。
[49]周慧梅:《域外观念与中国学制变革——基于20世纪30年度代“社会教育制度建设”的考察》,载《教育研究》,2011(5)。
[50]《承上启下的两次理事会议》,载《社友通讯》,第2卷4、5期合刊,1933。
[51]上海市教育局:《上海市教育局关于中国社会教育社函知该社社址》,Q235-2-1862,1947,上海市档案馆藏;重庆市教育局:《关于在无锡社桥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设立中国社会教育社分社致重庆市社会局的函》,006-00015-00254,1947,重庆市档案馆藏。
[52]北京市教育局:《“中国社会教育社”送该社第五届年会决议案及调查该社社友服务地点的公函以及“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次常年大会决议案和“中国社会建设协会北平分会”章程》,J004-004-00238,1947,北京市档案馆藏。
[53]北京市教育局:《“中国社会教育社”送该社第五届年会决议案及调查该社社友服务地点的公函以及“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次常年大会决议案和“中国社会建设协会北平分会”章程》,J004-004-00238,1947,北京市档案馆藏。
[54]北京市教育局:《民众教育馆馆长关于赴济南参加中国社会教育社第二年年会的报告书及社会局的指令》,J002-003-00092,北京市档案馆藏。
[55]《通知办公》《社员注意》,载《社友通讯》,第1卷1期,1932。
[56]《本社聘定新干事》,载《社友通讯》,第1卷6期,1932。
[57]《筹备中之第二届年会》,载《社友通讯》,第2卷1期,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