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殿。
这几天,朱标都没回东宫。
一想到吕氏的行径,他就怒火升腾。
早已知她心思越来越不正,却未料她竟卑劣至此,拿自己的名节做赌注,构陷皇孙,简直丢尽了东宫的脸面。
一想起这。。。
春去秋来,金陵城外的梧桐叶黄了又落,落了又生。归信坛上的石碑已被青苔轻轻覆盖了一层,却不掩其字迹分毫。那日千灯齐飞的盛景仿佛仍在人们心头燃烧,未曾熄灭。每逢月圆之夜,总有百姓自发携灯而来,静立坛前,默念亲族姓名,或为无名者祈一炷香。纸灯升空如萤火汇流,映得山野通明,宛如星河倒悬。
阿宁却已不再常驻忆阁。
他病了。
自《万民录》成书那夜起,他的身体便一日不如一日。太医束手,只道是“心神耗尽,魂不守舍”。慧贞知其病因不在血肉,而在记忆之桥太过沉重??百世悲鸣早已渗入骨髓,每一夜闭目,皆有亡魂低语,呼其名,诉其冤。他不是不愿睡,而是不敢睡。梦中尽是断头台前的跪拜、战火中的哭喊、深井里的挣扎……他曾亲眼见一名女子抱着婴儿跳入护城河,水花未起,人已不见;也曾听见千里之外,一个孩子在雪地里呼唤母亲,声音嘶哑至极,最终只剩风声呜咽。
可他仍不肯停笔。
如今他居于宫外一处僻静小院,院中种了几株桃树,仿若守灯堂旧景。每日清晨,慧贞亲自煎药送至,见他伏案疾书,眉头紧锁,手中毛笔微颤,纸上墨迹却依旧工整清晰。
“你何必再写?”她曾问,“《万民录》已成国典,天下皆知。你还想记下什么?”
阿宁抬眼,目光穿过窗棂,望向远处紫金山巅的云雾:“《万民录》只是开始。它收的是有名者,或尚存线索之人。可还有更多,连名字都未曾留下??战乱中被踩进泥里的孩童,饥荒中饿死在路边的老妪,刑场上被割舌的谏臣,边关上冻僵的哨卒……他们没有墓碑,无人祭拜,甚至连一句‘他曾活过’都不曾有人提起。”
他说着,从案底抽出一卷泛黄的手稿,封皮上写着三个小字:**《无名册》**。
“这是我新编的。”他轻声道,“不入正史,不列官档,只藏于民间私塾、乡祠野庙。我要让这些‘不存在的人’,也能被人念一声名字。”
慧贞沉默良久,终是点头:“那我替你抄。”
于是,每夜烛火摇曳,两人心照不倦。慧贞执笔誊录,阿宁口述往事??那些来自记忆深渊的片段,如潮水般涌出。有时一句话要讲半宿,因其中牵连数十条性命;有时一字未落,阿宁便突然怔住,眼神空茫,似被某种无形之力攫住心神。
那一夜,风雨大作。
窗外雷声滚滚,电光撕裂天幕,照亮屋内斑驳墙面。阿宁忽然起身,踉跄奔至书架前,翻出一块尘封的木匣。匣中是一叠残破纸页,边缘焦黑,显然曾遭火焚。这是江南古庙失火后,慧贞冒险抢救出的部分纸灯签文,虽字迹模糊,但仍可辨识出几个名字:
>“林氏女,年十七,靖难时随主母投井,临终握绣鞋一双,曰:‘愿来世穿新履。’”
>“张五郎,樵夫也,洪武十九年救溺童而亡,乡人忘其姓,唯称‘山中好人’。”
>“某宦官,不知其名,永乐初年密藏建文帝幼子于民户,事败受剐刑,临刑笑曰:‘吾不负旧主。’”
阿宁指尖抚过这些文字,忽然低吼一声,整个人跪倒在地,双手抱头,发出痛苦的呻吟。
“怎么了?”慧贞惊扑上前。
只见他额头冷汗涔涔,瞳孔剧烈收缩,口中喃喃:“我又看见了……我又看见了……”
话音未落,一道幽蓝光芒自他眉心迸射而出,在空中凝成一幅画面:一座深宫之内,夜雨倾盆,一名瘦弱宦官怀抱襁褓,赤足奔走于长廊之间。身后追兵脚步如雷,火把映红宫墙。他躲入一口枯井,以尸首覆顶,屏息不动。婴儿啼哭不止,他咬破手指塞入婴嘴,鲜血顺唇流下。三日后,他爬出井口,将孩子交予一对农夫夫妇,低声叮嘱:“此子姓朱,莫要说破。”随即转身离去,再未回头。
画面消散,阿宁瘫软在地,呼吸急促。
“原来如此……”他喘息着,“那个孩子……就是后来的‘陈十三’!他是建文帝遗孤!”
慧贞震惊不已:“你说什么?”
“我不是在猜。”阿宁苦笑,“我是亲眼所见。那宦官的记忆,就藏在这张纸签里。他们不是普通的亡魂,他们是‘记忆碎片’的载体??只要有人真心念其名,他们的最后一段意识就会苏醒,传给承忆者。”
他颤抖着手,提笔在《无名册》上写下新的一条:
>**某宦官,不知其名,靖难之际匿先帝血脉于民间,终以身殉。后世无考,唯江南有谚云:‘井底不寒,因有忠骨。’今以其志补名,号曰:守脉者。**
笔落刹那,屋外风雨骤歇。一道清光自天而降,直入窗棂,落在那张焦纸之上。纸页竟缓缓复原,焦痕褪去,字迹重显,且多出一行从未有过的小字:
>“吾本贱籍,然心属正统。若后世有人读此,则吾死无憾。”
慧贞泪流满面。
她终于明白,阿宁所做的,不只是记录历史,而是在修补灵魂的裂痕。每一个被记住的名字,都是一次重生;每一次真诚的追念,都是一场超度。
然而,黑暗并未退去。
数日后,宫中忽传旨意:太子朱高炽病重,召阿宁入宫问策。
阿宁强撑病体,乘轿入宫。殿内药香弥漫,太子卧于榻上,面色苍白,气息微弱。见阿宁至,挣扎欲起,却被阿宁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