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开局救朱雄英无弹窗最新章节 > 第343章 朱标要废太子妃吕氏(第2页)

第343章 朱标要废太子妃吕氏(第2页)

“殿下不必多礼。”他低声说,“您召我来,非为养病,实为国事。”

太子苦笑:“你总是看得透。父皇驾崩在即,储位未定。汉王、赵王虎视眈眈,皆言‘靖难旧事不可再提’,更欲废《万民录》为‘野史’,禁民间私传。我若继位,恐难保此书安然。”

阿宁沉吟片刻,问道:“殿下可还记得当年真碑现世时,百姓夹道持灯相迎之景?”

“怎会不记得。”太子眼中泛光,“那是我一生所见最动人的画面。”

“那便是民心。”阿宁缓缓道,“《万民录》之所以不可毁,在于它已不再是书,而成了一种信仰。百姓相信,只要有人记得,死者就不会真正消失。你要做的,不是强行守护它,而是让它扎根于千家万户。”

他取出一枚铜牌??正是慧贞所赠的“承忆司?执灯者”,轻轻放在太子掌心:“请立‘承忆令’:凡民间设立忆堂、供奉无名灯者,朝廷免税三年;凡私撰遗史、收录冤魂者,赐匾嘉奖。让记住,成为一种荣耀,而非禁忌。”

太子凝视铜牌良久,终于点头:“我答应你。”

就在此时,殿外传来喧哗。一名侍卫慌忙闯入:“启禀殿下!东华门外,数百百姓聚集,手持纸灯,声称要为‘守脉者’立碑!锦衣卫欲驱赶,却被人群挡住,言道:‘若毁一灯,天下共诛之!’”

阿宁闭目微笑:“你看,灯已经自己亮了。”

太子长叹:“阿宁,你究竟唤醒了多少人?”

“不多。”他睁开眼,“我只是让他们听见了自己的心跳。”

三日后,太子颁诏天下:

>“自即日起,设‘承忆节’于每年清明前一日,举国同祭无名英烈;各地兴建‘闻心亭’,供百姓书写思念;凡参与《无名册》编纂者,不论出身,皆授‘执灯士’之名,享士子待遇。若有敢毁忆灭证者,视同叛国。”

诏书下达之日,全国纸灯齐燃,如同星火燎原。

可就在当夜,阿宁咳血不止。

慧贞守在他床前,握着他冰冷的手。他已无法言语,лишь用手指在空中划动。慧贞俯身细看,认出那是一个字:**念**。

她懂了。

她取来玉简,将其置于枕边,轻声诵读:

>“念汐姑姑,我考上秀才了。我会一直写下去,直到所有人都被记得。”

阿宁嘴角微动,似有笑意。

那一夜,守灯堂的井水再度泛起涟漪。竹笛旁的纸片微微颤动,竟缓缓升起,飘至水面,化作点点荧光,融入夜空。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闻心亭中,无数人同时抬头,只见天上流星纷坠,每一颗都拖着细长的光尾,仿佛在书写什么。

有识字者惊呼:“那是一句话!”

待流星掠尽,夜空澄澈如洗,众人仰望,依稀可见七字悬于北斗之侧:

>**“我也要记住。”**

次日清晨,阿宁逝于小院桃树之下。

无棺椁,无谥号,无葬礼。唯有慧贞捧着一只木匣,悄然登上归信坛。匣中是他最后的手稿??《无名册》初卷,以及那枚“执灯者”铜牌。她将铜牌嵌入新碑背面,与真碑铭文并列。又将手稿投入归信火坛,火焰腾起三丈高,灰烬升空,竟久久不散,凝成一片薄云,形如灯笼。

百姓闻讯,自发前来。他们不哭不闹,只是默默点燃纸灯,贴上自己亲族的名字,或写下一段从未对人提起的往事。一夜之间,归信坛上万灯如海,光影交织,恍若白昼。

多年后,一位年轻学子赴京赶考,途经此地。他在闻心亭歇脚,见柱上贴满泛黄纸条,最上方一张画着一盏灯,字迹稚嫩却坚定。他凝视良久,忽有所悟,遂取笔添上一行新字:

>“阿宁先生,学生今日登科,特来告慰:天下执灯者,已有三千余人。灯未灭,心未冷。”

风吹过,纸页轻响,仿佛回应。

而在北方边陲的一座小镇私塾里,孩子们正齐声朗读新编的蒙学课本。先生指着墙上挂图问道:“谁来说说,什么是‘记住’?”

一名小女孩举手答道:“记住,就是不让一个人白白死去。”

先生点头,又问:“那为什么要记住?”

另一男孩大声回答:“因为忘记的人,才是真正死了;而被记住的人,永远活着!”

全班齐声应和。

窗外,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镇口新建的闻心亭上。亭中香炉袅袅,一盏纸灯静静燃烧,灯下压着一张名单??那是本镇百年来所有无名牺牲者的姓名,由三代村民接力寻访补全。

灯芯跳动,映出一行小字:

>“此灯长明,照彼幽冥。”

风起,桃瓣飘落,打了个旋,轻轻覆在灯焰之上,竟未熄灭,反而燃得更亮了些。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