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开局救朱雄英无弹窗最新章节 > 第342章 朱元璋 咱不能没有小舅子(第1页)

第342章 朱元璋 咱不能没有小舅子(第1页)

和林城,大汗殿。

朱元璋坐在也速迭儿那张王座上,目光扫过下方诸将。

殿中烛火通明,映得满地铠甲反光。

张玉、朱能等诸将按刀肃立,各个面色激昂。

“弟兄们!和林城破了!五百年了,。。。

春深似海,桃花落尽,新叶初成。守灯堂的桃林褪去了雪白,换上青翠,枝头已有小果悄然结出。井水依旧清澈,映着天光与云影,仿佛昨夜那场惊心动魄的记忆回溯从未发生。可井壁石缝间,却多了一道极细的裂痕,蜿蜒如蛛网,隐隐透出幽蓝微光??那是真碑归位时,天地共鸣所留下的印记。

阿宁坐在闻心亭下,手中握着一支毛笔,笔尖悬于宣纸之上,久久未落。他已三日未曾合眼,非因疲惫,而是不敢闭目。那一夜穿越记忆深渊的经历,仍如潮水般在脑海中翻涌。百世之痛并未随真碑现世而消散,反而沉淀为一种沉甸甸的清醒??他看见了太多不该被遗忘的悲鸣,听见了太多无声的呐喊。如今睁眼是人间,闭眼却是千年的哭声。

慧贞端来一碗药茶,轻轻放在石桌上。“你该歇一歇。”她说,声音温和却不容拒绝。

阿宁摇头:“我还不能停。真碑虽现,但记忆若无人承继,终究会再度湮灭。我要把所见所感,一字一句写下来,不为传世,只为存证。”

慧贞凝视着他布满血丝的眼,低声道:“你已成了‘记忆之桥’,这桥连通生死、贯穿古今,可桥本身,也会被重量压垮。”

“那就让我塌得慢些。”阿宁苦笑,“闻心以身为烛,照亮弃忆窟;解缙以魂为引,开启反溯之门;我若只贪安逸,岂非辜负所有曾为‘记住’而死的人?”

话音刚落,远处传来马蹄声,急促而沉重。一名青年策马疾驰而至,衣衫沾尘,脸上写满风霜。他翻身下马,跪倒在亭前,双手呈上一封火漆封印的文书。

“金陵急报!”青年嗓音沙哑,“太子命我亲送,言道:《万民录》首卷已成,然其中三百七十二桩遗案,皆无主名,仅余残句断章。太子言,唯有您能辨其来历,还望亲赴京师,主持编纂后续。”

阿宁接过文书,指尖触到火漆尚有余温。他缓缓拆开,目光扫过纸上字迹,心头猛然一震。那些残文,竟有一多半是他曾在记忆深渊中亲历的片段??

>“建文四年,燕军破城,宫中火起。有女官抱幼主投井,临终呼曰:‘吾非叛臣,惟守信耳。’”

>“永乐九年,交?民变,官兵屠村。一老翁藏族谱于灶底,血书八字:‘子孙若存,勿忘祖名。’”

>“洪武十七年,北地饥荒,县令开仓赈灾,反遭问罪。临刑前百姓万人跪送,无人敢哭,唯闻孩童诵读《孝经》不辍。”

这些文字,原本只是史册边角的墨点,或野史中的孤证,如今却如刀刻斧凿,直刺人心。阿宁的手微微发抖。他知道,这些不是简单的史料缺失,而是曾经活生生的人,在最后一刻拼尽全力留下的呼救。

“我去。”他放下文书,抬头望向紫金山方向,“不止为补遗文,更为让那些名字,重新长出血肉。”

慧贞沉默片刻,转身走入屋内,不多时捧出一只木匣。匣中是一枚铜牌,正面刻“承忆司?执灯者”,背面则是一行小字:“记之所存,心之所系。”

“这是当年念汐亲手所制的第一批信物。”她将铜牌放入阿宁掌心,“从今往后,你不再只是守灯堂的主人,更是千万亡魂的代言人。走吧,这一次,不是为了对抗遗忘,而是为了重建公道。”

三日后,阿宁抵达金陵。

太子朱高炽亲迎于城门外,素服步行,执弟子礼。百姓夹道相迎,手持纸灯,默默垂首。自真碑现世以来,朝廷已废除“禁忆令”,承忆司重设,广征民间遗书、口述往事、墓志铭文。短短数月,各地上报的冤案、隐事、遗书已达三千余件,堆积如山。

宫中特辟“忆阁”为修史之所,四壁皆嵌铜镜,寓意“以史为鉴”。阿宁步入其中,只见满室黄卷纷飞,翰林学士们伏案疾书,神情肃穆。一名老史官迎上前来,颤声道:“大人,我们……我们不知从何写起。这些故事太痛,太真,若如实记载,恐惊天下。”

阿宁环顾四周,轻声道:“那就从最痛的开始。”

他走向中央案台,取过一卷竹简。这是西北出土的千卷之一,记录的是洪武初年一次秘密清剿??三百户边民因涉嫌通敌,被尽数诛杀,家产充公,族谱焚毁。唯一幸存者是一名婴儿,被仆妇藏于死尸堆中,侥幸逃生。百年后,其后人偶然掘出祖坟残碑,上书二字:“陈十三”。

“就从他开始。”阿宁翻开竹简,提笔写下第一行字:

>**陈十三,原名陈守仁,生于应天府溧阳县。父为屯田卒,母织布为生。洪武六年,举家迁戍甘州。十年,因同乡告密,指其兄私通信使于北元,阖门获罪。十三时年七岁,目睹父母兄妹十六口斩于市曹,独匿尸堆得免。后流落江湖,以贩盐为生,终身未娶,唯收养孤童三人,皆授以识字之术,并嘱其代祭祖先。临终前,手书家训一则:‘宁做无名善,莫求显达名。’**

笔落之时,忆阁内忽起一阵风,吹动满室纸页哗哗作响。一道幽蓝光芒自竹简升起,凝聚成小小人形??正是童年模样的陈十三,穿着破旧棉袍,手里紧紧攥着一片烧焦的族谱残页。他抬头看了阿宁一眼,嘴角微动,似笑非笑,随即化作光点,融入竹简之中。

众人骇然,却无人出声。他们终于明白,这不是普通的修史,而是一场灵魂的召回仪式。

自此,阿宁日夜伏案,逐条考证、补述、校勘。每写一人,便有一缕残魂显现;每记一事,便有一盏纸灯自虚空中浮现,飘向归信坛方向。渐渐地,金陵城百姓传言:夜半时分,常闻宫墙之内传出低泣与渔谣交织之声,抬头望去,只见忆阁上空星光点点,宛如银河倾泻。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愿真相大白。

某夜,阿宁正整理一份关于“靖难之役”中失踪宫女的档案,忽觉寒意袭体。烛火摇曳,墙上投出两个影子??一个是他自己的,另一个,则是一个身披黑袍、面容模糊的身影。

“你可知你正在动摇国本?”那影子开口,声音如同铁器相击。

阿宁不动声色:“若国本建立在谎言之上,那它本就不该稳固。”

“先帝定鼎天下,靠的是铁血与决断。若将屠戮尽数曝光,百姓只会怨恨朝廷,天下必乱!”

“百姓不怕真相,只怕欺瞒。”阿宁缓缓起身,“你们怕的不是动荡,而是良知觉醒。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祖辈曾无辜被杀,他会愤怒,但也会更珍惜和平;当他知道曾有人为正义而死,他会悲伤,但也会更有勇气活着。这才是真正的稳固??来自人心的认同,而非恐惧的服从。”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