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影冷笑:“你以为太子真的支持你?他不过是借你平息民怨。待风头过去,一切仍将回归旧轨。”
“或许吧。”阿宁望着窗外星空,“但我已点燃了灯。哪怕有一天灯灭了,也总会有人记得光的模样。”
话音未落,烛火骤灭。再亮时,黑影已消失无踪。
次日清晨,慧贞匆匆入宫。她带来一个消息:江南某地,一座古庙失火,梁上三百纸灯尽数焚毁。更令人震惊的是,庙中僧人称,火灾前夜,曾见一群黑衣人潜入,手持铁钳,强行摘下灯签,并低声念道:“此等妄言,岂容流传?”
阿宁听罢,久久不语。良久,他取出随身携带的玉简,将其置于忆阁中央的铜鼎之中,点燃檀香,口中默诵:
>“血书可焚,骨埋可掩,
>唯心不忘,终有回响。
>今日毁我三百灯,
>明日还你三千光。”
当晚,奇迹发生。
全国各地,凡曾参与《万民录》征集之地,无论山村野寨、边关驿站、佛寺道观,皆有纸灯无故自燃升空,数量远超三百,且每一盏灯下,都多出一张未曾登记的姓名条??有的是早已失传的烈士,有的是连家族都不知其存在的义仆,甚至还有几名宦官、宫女、流民,名字清晰可辨。
百姓奔走相告,谓之“还魂灯雨”。
朝廷震怒,下令彻查。太子却力排众议,宣布:“此乃天示,非妖异也。自今日起,《万民录》列为国典,任何人不得篡改、销毁。违者,以欺君论罪。”
半年后,《万民录》正编终成,共一百二十卷,收录人物逾十万,涵盖将士、农夫、工匠、商贾、婢女、僧道、流寇、异族……无贵贱之分,唯真实为尺。
开卷第一篇,便是阿宁亲撰的序言:
>“历史不应是胜利者的独白,而应是所有活着与死去之人的合唱。
>我们记下战争,也记下母亲哄儿入睡的歌谣;
>我们记载帝王登基,也记载樵夫砍柴时摔断腿的疼痛;
>我们书写诏书,也保存一封未曾寄出的家书。
>因为真正的江山,不在金銮殿上,而在万民心间。
>此书不成,则记忆永坠黑暗;
>此约不立,则良心永不安宁。”
书成之日,归信坛举行大祭。
阿宁立于石坛之上,身后是百名孩童,每人手持一盏纸灯,灯上写着一个名字。鼓声三响,千灯齐飞,直上云霄。天空仿佛被点亮,星辰为之退避。
慧贞站在人群最前,手中捧着一块新刻的碑文??那是从真碑拓下的核心铭文,将永久立于归信坛中央:
>**记之所在,即心之所向。
>忘者非死,忘者方亡。**
风吹起她的白发,也吹动满山桃树。花瓣纷扬如雨,落在碑上、灯上、人们的肩头。忽然,她感到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拂过脸颊,一如多年前那个春天。
她仰头微笑:“阿宁说得对,风会带走故事,但心会留住温度。”
多年以后,一位小女孩牵着祖父的手来到归信坛。她指着闻心亭问道:“爷爷,那个亭子为什么叫‘闻心’?”
老人蹲下身,轻声道:“因为有一个人,他什么都没留下,又留下了一切。他听见了别人听不见的哭泣,记住了别人想忘记的痛苦。他不是大官,也不是将军,但他让这个世界,少了一些遗忘,多了一些温柔。”
小女孩眨眨眼,忽然跑向亭前,从怀中掏出一张折好的纸,郑重地贴在柱上。纸上画着一盏小小的灯,旁边歪歪扭扭写着几个字:
**“我也要记住。”**
晚风拂过,纸页轻轻颤动,仿佛回应。
而在守灯堂的井底,水面平静如镜,倒映着漫天星河。那枚来自北方的纸片,依旧静静躺在竹笛旁,边缘虽已磨损,字迹却愈发清晰:
>**“念汐姑姑,我考上秀才了。我会一直写下去,直到所有人都被记得。”**
井水微漾,一圈涟漪扩散开来,像是谁在深处,轻轻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