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华杉读书笔记PDF > 四 哲学思想(第5页)

四 哲学思想(第5页)

学问之道,在于诚心以求

郑德夫问先生:“请问释与儒的区别在哪儿呢?”先生说:“你不要问释和儒的异同,求其是者而学就可以了。”又问:“那如何辨别是与非呢?”答:“你不要求谈论讲说哪些是哪些非,求诸心安的就是了。”问:“心知道孰是孰非吗?”先生说:“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就像嘴巴知道甘苦,和美食家易牙一样,眼睛知道美丑,和视力最强的离娄一样,心知道是非,和圣人一样。心不诚呢,其心之于道,就不像口之于味,目之于色那么诚切。道之甘苦美丑,如果没有诚心去求,就只是谈味论色,又怎么能得到甘苦美丑之真呢?”

阳明先生所说学习之病,今天我们病得更重了。古人之病只在于谈论讲说,我们更被植入一种考试答题思维病毒,学习求答案,不求心得,求知道得多,不求知行合一。所以学问之道在于诚心以求,切身体会,不要讲说谈论自己没有切身体会的事。

规矩与方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不可以拿方圆当规矩。“执规矩以为方圆,则方圆不可胜用。舍规矩以为方圆,而遂以方圆为之规矩,则规矩之用息矣。”

规矩,就是认识规律、掌握方法、熟悉套路。方圆,就是规范,规矩的样式、范本、流程、要求。懂规矩很难,能执行规范也不容易。后学者还是要从规范开始,规范烂熟于心,才能慢慢体会到规矩。最糟糕的是,不尊重规范,不守规矩,自以为有能力有创造力。殊不知,不守规矩,就是违背规律。这样的态度,在今日中国比比皆是,修桥修路盖大楼赶工期,就是不守规矩,违背规律,轻者工地出事故死人,重者若干年后豆腐渣工程出事故死更多人。创意工作也一样,最重要的是规矩,只有按套路来,才有市场保障。很多人鄙视套路,认为创意不应该有套路,这是创意还没入门的表现。别说商业创意,就说艺术创作、时尚创意,你看梵高、毕加索、齐白石,哪个艺术家不是套路?套路要正,功力要深。创意拼的首先是套路正,然后才看谁功夫高,功力深。

不能屈下之病

君子之学,求以变化其气质焉尔,气质之难变者,以客气之为患,而不能以屈下于人,遂至于自以为是,自欺欺人,粉饰自己的过失,增长自己的傲气,最终归于凶顽鄙倍。凡世之为子而不能孝,为弟而不能敬,为臣不能忠者,都是始于不能屈下,而客气之为患耳。如果能惟理是从,而不难于屈下,则客气消而天理行。非天下之大勇,不足以与于此!

沉默论之四伪八诚

沉默有四伪:愚、狡、诬、贼。疑而不知问,蔽而不知辩,冥然以自罔,谓之默之愚。以不言欺人者,谓之默之狡。怕人看出自己的长短,掩覆以为默,谓之默之诬。深为之情,厚为之貌,渊毒阱狠,自托于默以售其奸,谓之默之贼。这是默之四伪。沉默八诚呢,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不说出来,怕言过其实,做不到。所以知耻而后知默。孔子又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因为要敏于行,所以沉默不语,所以不是为了默而默。又说“默而识之”,是必有所识,“默而成之”,是必有所成。所以善默者莫如颜子,“默然而日章”,是默之积也。“不言而信”,是默之道成也。“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而默之道至矣。非圣人如何与于此哉!这就是默之八诚。

我们总是泛泛然说沉默是金,却没有认真想过。王阳明把沉默之道说透了,每一条都能让人自省。

从我所好,从真我之所好

董萝石自号“从吾道人”。先生说:“萝石是真能从我所好的人。世之人从其名之好也,而竞以相高;从其利之好也,而贪以相取;从其心意耳目之好也,而诈以相欺,他们都自以为是从我所好,又岂知那‘我’是真我吗?我之所谓真我,是良知之我,父而慈,子而孝,是我良知之所好,不慈不孝我难受。言而忠信,行而笃敬,是我良知之所好,不忠信,不笃敬,我自己难受。名利物欲之好,是自私之好,天下所恶。良知之好,是真我之好,天下同好。所以从自私之好,则天下之人皆恶之,将心劳日拙而忧苦终身,这就是为物所役。从真我之好,则天下人皆好之,将家、国、天下,无所处而不当;富贵、贫贱、患难、夷狄,无所入而不自得,这才是真能从我所好。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是他从我所好之始。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那是从我之化境了。”

好人不知道坏人有多坏,坏人不知道好人有多好,这就是因为所好不同,从私我之好者和从真我之好者,相互都不了解,以为对方不至于吧,其实双方在各自的方向上都非常至于。像我每天早起晨读写笔记,很多朋友说我有毅力,其实跟毅力没关系,从我所好而已,一天不读不写,浑身难受。

对老师的态度,不要怀着一颗纠错的心听课,若纠错成了收获,学习就没了收获。切忌“纠错型学习”和“纠错型会议讨论”

纠错型开会,危害更深。会议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解决那个待解决的问题,这是本质。开会的人则各有各的目的,主要是捍卫自己的正确,表现自己的思想,这是人性。会议就从解决问题的讨论,变成了各怀胜心的辩论,最后大家都在一句话上达成共识——“具体问题可以再讨论”。会议的目的,解决问题,变成了最不重要的,自己的表现才是最重要的,会议变成了智力竞赛会、思想调情会。还有一病是有人来讲方案的时候,自己也不自信,讲完说:“我今天就是给大家带一个靶子来。”这一句话把会议给毁了,下面乱箭齐发,把会议射成个刺猬。会议的靶子只有一个,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提案者是带弓箭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问题,可出方案成了靶子,会议开得乱七八糟,对方案发表的任何匪夷所思的奇谈怪论,都能成为议题。特别是有的公司喜欢“集思广益”,邀请很多其他职能部门的人参会。这些人如果讨论问题怎么解决也是根本发不了言的,但要指出方案的“问题”,他就特别活跃,特别能启发人。在这样的会议上,最可怜的是那会后要承担解决问题的工作责任的人,每个人都带着表演的满足感离开会议室,他的问题却没得到明确决策指示,这就是纠错型会议之病。

随时问自己有何自得,而不是晓得了些“知识”,就能取之左右逢其源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世之学者,业辞章,习训诂,工技艺,探赜索隐,勤苦终身,却不是真正的深造于道,而是辞章而已,训诂而已,技艺而已,哪能得道而左右逢源呢?

所以君子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致其良知而不敢须臾或离者,才是真正深造于道,大本立而达道行,天地以位,万物以育,左右逢源。

随时问自己有何自得,而不是晓得了些“知识”,就能取之左右逢其源,须随时观照自得,知行合一。

先儒之学,各人心得,有浅有深,论述自然各有异同。学者惟当反之于心,自己体会,而不必苟求其同,也不必故求其异,要在于求是而已。如果他的说法与你不合,不妨致思。思之而终有不同,那你也没有受他之害,但不当因此而对作者遂加非毁,那罪过就大了。

程先生说:“贤且学他是处,未须论他不是处。”此言最可以自警。见贤思齐焉,想想我能不能像他那样。见不贤而内自省,检查我有没有他那毛病。这样,就不会过分苛责他人,而自治严格。

议论好胜,亦是今日学者之大病。今学者于道,如管中窥天,少有所见,即自是自足,傲然居之不疑。与之言论,别人话还没说完,他已满怀轻忽非笑之意,一脸不耐烦,拒人于千里之外。我们学习是为了体之于心,有益于道。如果标立门户,自以为有学问,那罪就大了。

要得心,不要胜心。胜心是学习之大病,大敌,而得心则是特效药。学习讨论,只关注于学有所得,而不是要辩有所胜,才能进步。读书也有胜心之病,读到自认为人家写得不对的地方,就扬扬自得,高谈阔论。这不是真有所得,是胜心作怪。读书如果得一堆别人的不是处,那就一无所得。

喜新厌旧,是学习之大病

圣贤之学,坦如大路。你只要入对了门,循序渐进,随着各人的天分和努力,皆有所至。后学厌常喜异,流于空虚,追逐新奇之论,就入了断蹊曲径,用力愈劳,去道愈远。

厌常喜异,喜新厌旧,是学习之大病。老是问有什么新东西,新知识,求新若渴,好像旧东西旧知识他都掌握了似的。先生说,圣人因为不知,所以能知。你认为自己都知,不去反复学习,就没机会真知。温故而知新,唯有温故能知新。

去除傲的快感,享受谦的温柔

一个傲字,便结果了一生。

人身上的毛病,大段只是傲。千罪百恶,都从傲上来。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己下人。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悌;为臣而傲,必不能忠。舜的弟弟象和尧的儿子丹朱,其不仁不肖,都只是一个傲字,便结果了一生。做个罪大恶极的人,更无解救得处。

为学先要除此傲的病根,才有地步可进。傲的反面是谦,谦就是对症之药。非但是外貌卑逊,须得中心恭敬,撙节退让,常见自己的不是,真能虚己受人。所以为子而谦,斯能孝;为弟而谦,斯能悌;为臣而谦,斯能忠。尧舜之圣,只是谦到至诚处。

去除傲的快感,享受谦的温柔。

时时不忘大是大非之心,则大本立而达道行

良知,就是“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学就有,不思而得者,谁人没有良知呢?只是不能致之耳。自圣人以至于愚人,自一人之心,以达于四海之远,从千古之前,以至于万代之后,都不会有什么不同。

万事依良知而行,时时不忘大是大非之心,则大本立而达道行。

老生常谈,便是真章程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