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陈言边务疏:臣所陈奏的,并无奇特出人之处,都是兵家常谈,今之为将者之所共见。但今边关将帅,虽然都知道,却不那么去做,视为老生常谈,漫不加省。事情败坏下去,则委之为无可奈何没办法;什么事有麻烦有困难,则因循苟且。是以玩习弛废,一至于此。所以陛下万万不可把我这些老生常谈视为虚文。
老生常谈,老生为什么常谈?因为一代代传下来最久经考验的道理,就成了老生嘴上的常谈。我们为什么总是对老生常谈漫不经心,不认真吸取自省照做?三个原因,一是那老生并不被我们所尊重,他对这些常说也是鹦鹉学舌,说不透;二是老生常谈的东西,其道理实在平淡无奇,要做都非一日之功,让人觉得这谁不知道,这些我要是都做了还用你说什么?三就是贪巧求速的病根了,总想要个绝招,一蹴而就,那么卖绝招的江湖骗子就上门来了。
凡战胜者,都胜在先着,胜在过去的伏笔,胜在积累
王阳明评点《孙子兵法》:兵贵拙速,要非临战而能速胜也,须知有个先着在,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是也。
“拙速”二字大妙。世人都想“巧速”,先生却道“拙速”,曾国藩亦有“不疾而速”之言。凡战胜者,都胜在先着,胜在过去的伏笔,胜在积累,胜在未战之前也!
读书的“宪法”是居敬持志,循序致精
王阳明三十七岁那年,觉得自己辞意艺能不足以通至道,求师友于天下又没遇到,心里很惶惑。一日读到朱熹上宋光宗书:“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才醒悟自己之前探讨虽博,却没有循序以致精,亦无所得。
居敬,读书要有敬心,要敬那书,敬那写书的人。咱们既然读人家的书,就要敬人家把那书写出来给我们读,汲取对我们有益的,不可“纠错型读书”,自己一个人读书,心里也要跟那作者较个高低,把发现人家“不对”“不行”的地方当“胜利果实”,与人讲说时炫耀这些“战利品”,这都是我们读书的大病。
持志。读书必先立志,为这志向而读书,为这志向而选择要读的书。读书的关键不仅在于读什么书,更在于不读什么书。我们幼时受教育“学海无涯苦作舟”,要读的书浩如烟海,要苦读啊!殊不知这学海无涯是庄子的话,原意是说学海无涯,人生有涯,以有涯之人生,投入无涯之学海,不是很可笑吗?所以我们的学海一定要有涯,这个涯,这个边界,就是我们的志向,我们的目标。不可见人“学问大”,就跟着去学,徒事广博,一艺不精,那就真是读书无用了。
致精。循序,渐进,而致精。读书有序有计划,必每天坚持,不可今天没事多读一点,明天出差放一放。曾国藩说读书二要,一是每日读书不在多,在于手不释卷,无日不读。二是一本未读完,不翻下一本,这才读得踏实,收获扎实,才能在积累中得以致精。
只与自己争成色,莫跟他人争斤两,兼谈那个著名的企业家赌局
故事是这样的:
弟子希渊问:“圣人可学而至,但是想伯夷、伊尹两人,与孔子相比,他们的才力始终是有差距,为什么他们能跟孔子同列为圣人呢?”
王阳明回答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是他的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就像精金之所以为精,是因为他成色足,没有铜铅之杂质。人到纯乎天理就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圣人的才力大小不同,就像金子的分量不同。尧舜可能万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为一镒),文王、孔子相当于九千镒,舜、汤相当于八千镒,伯夷、伊尹相当于四五千镒。
“才力不同,而纯乎天理则同,所以都是圣人。就像金子分量虽然不同,但都是足色精金。把五千镒精金放到一万镒精金当中,其足色相同,所以把伯夷、伊尹与尧、孔子并列,其纯乎天理相同。
“精金在于足色,不在于分量。所以为圣者在于纯乎天理,不在于才力。凡人肯学习肯上进,也可为圣人,就像一两精金,和万镒精金比,分量虽然悬殊,但足色可以无愧。
“最怕就是不锻炼自己的成色,成天想去跟人比斤两,弄到一万镒,全是破铜烂铁,又有何用?
“所以我们用功只求日渐,不求日增。减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这是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我们经营,人欲便是增长欲,天理便是使命感。少找一些增长机会,多聚焦于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使命,则每减一分,则增得一分。这不就是专注坚持,不疾而速吗?
只与自己争成色,莫跟他人争斤两。而我们的毛病,往往是盯着别人的斤两,而不是每日照镜子看自己成色。
故事还没结束。
弟子德章问:“先生以精金比喻圣人,以分两比喻圣人的分量,以锻炼比喻学者功夫,最为深切。但我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尧舜是一万镒,孔子是九千镒呢?”
王阳明回答:“你还替圣人争斤两啊?这又是在躯壳上起念,不关注本质。如果不去在这躯壳上起念,则尧舜的一万镒你也不觉得多,孔子九千镒你也不觉得少。尧舜的万镒也是孔子的,孔子的九千镒也是尧舜的,没有彼此,都是人间之圣。
善哉!圣人之言!醍醐灌顶,令人汗流浃背。
我想起那个著名的企业家赌局,一个赌五年内你的营业额不可能超过我,一个赌五年内我的营业额肯定超过你。围观的同志们看着,又不知道多少人暗暗发誓:我要超过你们俩的总和。
五年之后,那赌赢的,自然快意;赌输的,难免自辱。
如消费者何?如社会何?如自己何?如天理何?
两个都是中国最优秀的足金企业,为何要给社会示范一个斤两比拼呢?眼睛要盯着自己,盯着顾客,盯着社会,盯着自己的使命,何必吃了秤砣,铁一颗“胜心”,想在斤两上胜过别人,不能说这不是发奋的动力,但也往往是我们焦虑愤懑的源泉。
“存天理,灭人欲。”存服务社会的使命天理,灭斤两攀比的胜心人欲,把自己的事做好,把自己的用户服务好,把自己的社会使命担当好,则如王阳明教导:“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这便是实实落落明善诚身的事。”
攀比斤两,输了也就罢了。若为了斤两上胜出,增加出一大堆破铜烂铁来,失了精金足色,那才是真正灾难呢!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就活在他人想象之外
“圣贤只是为己之学,重功夫不重效验。”怎么能只看重下功夫,不看重效验呢?因为心中有志向,有使命,有信念,就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就活在他人想象之外。凡人只问那学问有没有用,却没有志向,问自己拿什么给社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