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小园庭,有时沉浸在快乐之中;
雨后的黄昏,满院只美荫,清香与凉风,
大量的蹇翁,巨樽在手,蹇足直指天空,
一斤,两斤,杯底喝尽,满怀酒欢,满面酒红,
连珠的笑响中,浮沉着神仙似的酒翁──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沉浸在快乐之中。
美文解读
全诗每节均以“我们的小园庭”开始,又以“我们的小园庭”收尾,体现出了诗人对小园庭强烈的归属感。小园庭的温柔、梦幻、无奈与快乐也都是“我们的”。每节的首末两行相同,前后呼应。首行叙述,末行抒情,情绪流淌得自然清新。
第一节以拟喻的手法写出了小园庭中温情脉脉的景致。诗人笔下的小园庭,**漾着无限的柔情。第二节写出了小园庭雨后朦胧的韵致,且每行均押ing韵,带着一丝梦的清幽。第三节写小园庭的凋零孤寂。小园庭纵使美好,也总有面对自然规律的种种无奈。不过,全诗的基调并未因这接连的“奈何”而消沉。诗人笔锋一转,写出了小园庭不仅有自然的美,更有人一样的欢愉。接下来,就是小园庭带给人们的欢乐了。蹇翁为时任松坡图书馆总务部主任的蹇季常先生。此诗最初发表的时候,就有“赠蹇季常先生”的副题。蹇先生是梁启超挚友,也是松坡图书馆的实际管理者。他左足因饮酒至疾,却还是会友必饮,大碗海量。“大量的蹇翁,巨樽在手,蹇足直指天空”生动地写出了蹇翁放浪形骸,怡然自得,飘然若仙的情态。“我们的小园庭”中的蹇翁有着不少陶翁的神韵。小园庭里洋溢着的快乐正是这些鸿儒友人谈笑畅饮的快乐。这四节诗起承转合,构成了一幅圆融的图景。
“我们的小园庭”既有世间温情,又不乏梦境般的诗情画意,她并非全然遗世独立的世外桃源,她也有无可奈何的哀婉。然而只消如蹇翁一醉一陶然,便依旧能在小园庭中觅得诗性盎然的惬意人生。
残破
阅读指导
这首诗写于1931年3月,初载于1931年4月《现代学生》第1卷第6期,1931年8月被收入徐志摩自编的最后一本诗集《猛虎集》。这一年年初,徐志摩远离上海赴北京的两所大学教书,同时又有上海的编辑工作,可谓是疲于奔命。徐志摩把上海视作让他形销骨立的魔窟,害怕自己在上海陷入各种痼疾。他希望这次北上能让他“重行认真做事”,“扭回习惯,起劲作人”,“重新打出一条光明路来”。从这首诗中,我们也略能窥见诗人于疲态中奋起的复杂心境。
一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
当窗有一团不圆的光亮,
风挟着灰土,在大街上
小巷里奔跑:
我要在枯秃的笔尖上袅出
一种残破的残破的音调,
为要抒写我的残破的思潮。
二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
生尖角的夜凉在窗缝里
妒忌屋内残余的暖气,
也不饶恕我的肢体:
但我要用我半干的墨水描成
一些残破的残破的花样,
因为残破,残破是我的思想。
三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
左右是一些丑怪的鬼影:
焦枯的落魄的树木
在冰沉沉的河沿叫喊,
比着绝望的姿势,
正如我要在残破的意识里
重兴起一个残破的天地。
四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