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再别康桥阅读视频 > 第2章 诗歌 2(第1页)

第2章 诗歌 2(第1页)

第2章诗歌(2)

乘舟河上,听闻随风传来的乡村音籁,勾起了“我”对童年的追忆。在第一节诗中,前四行是单纯的写景,将一幅初秋闲适的乡村景观呈现在读者眼前。后四行的视点则有所转换,“我”出现了。同样是水波音籁,却变为“我”的所见所闻,进而是“我”之所感与童年的契合。乡村的景色逐渐与“我”的情愫融会起来,望见碧空白云穿行的自由飘逸,激起了“我”抛却世俗的渴望。疲于世事,渴望回到无忧无虑的孩童时代是人们共通的情结。“我”在最后一节也直抒胸臆地表达了这种渴望。全诗整饬优美,有着徐氏诗歌惯有的风格。惬意乡村景观的描写中,透露出疲惫和厌倦的情绪。

夜半松风

阅读指导

这首诗创作于1922年2月22日,最初刊载于1924年7月11日的《晨报文学旬刊》41号,1925年8月收入《志摩的诗》。写作这首诗的这一年,徐志摩与原配张幼仪正式离婚,对林徽因的眷恋与追求有增无减。“松风”常见于古代诗词书画,具有高洁肃穆的气质。在夜半松风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塑造了一个孤独苦闷的梦魂形象,从中不难窥见诗人内心的郁结与苦闷。

这是冬夜的山坡,

坡下一座冷落的僧庐,

庐内一个孤独的梦魂:

在忏悔中祈祷,在绝望中沉沦——

为什么这怒叫,这狂啸,

鼍鼓与金钲与虎与豹?

为什么这幽诉,这私慕?

烈情的惨剧与人生的坎坷——

又一度潮水似的淹没了,

这彷徨的梦魂与冷落的僧庐?

美文解读

全诗的前三行顶针,由山坡到坡下,由僧庐到庐内,呈现出从远景到近景再到特写这样层层推进的动态画面。梦虚幻魂缥缈,一个孤独者渴求从宗教中得到解脱,却还是陷于绝望的深渊。梦魂寻求解脱,却无力挣脱,在绝望中焦灼得近乎癫狂。这梦魂的怒啸是否是奋起抗争的前奏?是理想的覆灭还是情感的沦陷,让这梦魂在夜半幽诉?最终,人世的苦痛如同梦魂的心魔,将梦魂与周遭湮没。无论是政治失意的讽喻或是情感失落的暗示,都是无法救赎的焦虑、哀痛与覆灭。

石虎胡同七号

阅读指导

1916年,梁启超为了纪念刚病逝的蔡锷将军,创办了以蔡将军的字“松坡”命名的图书馆。松坡图书馆的分馆是外文部,就坐落在西单石虎胡同七号。1922年,徐志摩与原配夫人张幼仪结束了在他看来没有爱又没有自由的婚姻,并从英伦归国。1923年徐志摩在松坡图书馆的外文部工作。在石虎胡同七号,徐志摩发起了具有文化沙龙性质的聚会,并逐渐发展形成了著名的新月诗社。这首诗就是这一年所作。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体会徐志摩对“新月”发祥地的美好情感,也能充分感受徐氏“诗化生活”的人生理想。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漾着无限温柔;

善笑的藤娘,袒酥怀任团团的柿掌绸缪,

百尺的槐翁,在微风中俯身将棠姑抱搂,

黄狗在篱边,守候睡熟的珀儿,他的小友,

小雀儿新制求婚的艳曲,在媚唱无休──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漾着无限温柔。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淡描着依稀的梦景;

雨过的苍茫与满庭荫绿,织成无声幽瞑,

小蛙独坐在残兰的胸前,听隔院蚓鸣,

一片化不尽的雨云,倦展在老槐树顶,

掠檐前作圆形的舞旋,是蝙蝠,还是蜻蜓?——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淡描着依稀的梦景。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轻喟着一声奈何;

奈何在暴风雨时,雨捶下捣烂鲜红无数,

奈何在新秋时,未凋的青叶惆怅地辞树,

奈何在深夜里,月儿乘云艇归去,西墙已度,

远巷薤露的乐音,一阵阵被冷风吹过──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轻喟着一声奈何。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