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掌控者九大神兵有哪些 > 2 员工看懂了老板(第4页)

2 员工看懂了老板(第4页)

戴猛的一席话对于华生而言,启发很大。这个思路无异于做了一个最基本的减法,只保留最简单的逻辑步骤——“微表情=情绪”,这就清爽太多了!

戴猛说得兴奋了,车的速度也快了起来。

戴猛接着说:“大多数人认为,情绪是很原始的、很粗糙的、很不理性的东西,甚至因为情绪带来的很多冲动,而觉得情绪是坏的。但其实,情绪是最直接的信息处理程序,是人类作为动物的时候,最有用的生存程序。现在人们觉得情绪‘不理性’,是因为社交规则变得越来越复杂,复杂的程度可能需要三层逻辑甚至更多,所以情绪这种仅有一层简单逻辑的信息处理程序就总会犯错。比如,你辱骂我,我就打你,在现代社会中,这就是错的。”

让华生兴奋起来的,不是车速,而是这种在论文中很少会涉及的新观点,他情不自禁地补充道:“就像开会时,相反的意见会直接引起愤怒。如果按照动物的法则,敢挑衅我甚至侵犯我的利益,直接开打就好。但在人类社会,别说动手,就是争吵几句,都有可能会让事情变得麻烦起来,甚至还可能给自己造成损失。会议级别越高,意味着牵涉的规则越复杂,逻辑的叠加层数就越多。所以在高层的会议中,更多的是钩心斗角和笑里藏刀,而很少出现急赤白脸的谩骂和拳脚相加。”

戴猛问:“哦,那国外议会里的扔鞋和殴斗呢?”

华生笑笑,道:“作秀呗。不让新闻报道,或者报道出来之后一定会导致支持率下跌,你看看他们还打不打。”

戴猛哈哈大笑,点头认同道:“对啊!情绪并不是野蛮无理的,不是混乱的,它是正确的程序,是人类作为动物进化出来的最符合自己利益的算法。当然,情绪仅有一层逻辑,好的就喜欢,坏的就警惕,不像想法那样存在更多层相互制约的逻辑。”

“一开始当情绪进化出来的时候,还没有复杂的人类社会,更没有比结构复杂数倍的社交规则。也正因如此,情绪是人类最真实的意图表达。一切情绪化表达,都是由人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想法和判断驱动做出的。”

华生觉得豁然开朗,他双眼放光,屁股从座椅上弹了起来,侧过身对戴猛说:“所以,不论是表情、语言还是动作,只要能确定是真实的情绪表达,就可以逆向分析出当事人的感受、想法和判断。那么,怎么判断是演戏还是真情绪呢?”

就在两个人沉浸在探讨学术的兴奋中时,身后突然想起警笛声,由远及近,越来越刺耳。戴猛和华生面面相觑,两人同时心想:“不会吧!难道是超速了?”

硬插一段:科学研究方法

实际上,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搞研究,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必要手段。

针对物质的研究,比如物理学研究、化学研究、生物学研究等,要尽可能排除干扰因素,也就是英文论文中所说的noise。因为只有排净干扰因素,才能确切地获得某一种物质的特性。

例如,研发一种新药成分,怎么才能确定这种成分对某种疾病真的有效呢?

第一种实验方法,直接给大批病人吃药,好的很多就证明有效。

这种方法是不对的,因为病人痊愈有可能是药起了作用,有可能是自愈,有可能是觉得自己吃药了,强大的积极心理起了作用。

第二种实验方法,设法排除干扰。把病人分成两组,一组给吃药,另一组给吃貌似一样的“药”,但其实那东西没有任何功效(通常称为“安慰剂”)。这两组的“药物”分配,病人们并不知道。然后,如果给真药的那组病人痊愈了,而给安慰剂的那组没有痊愈,就认为药是有效的。

这种方法叫作“单盲实验”,因为病人们不知道自己吃的什么,所以排除了心理因素的干扰。再加上没有服药的那一组没有痊愈,又排除了自愈的干扰。这种比对方法得出的结论已经接近真相了。

但是,仍然会有个问题,那就是实验人员的主观误差。做实验的当然都盼着新药数据好看啦,所以他们知道哪一组吃的真药,哪一组吃的安慰剂,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凑证据,不知不觉中倾向于找到真药有效的证据。

所以,人们又开发了更为严谨的第三种实验方法,进一步排除这种主观因素的干扰,称为“双盲实验”。把病人依旧分成两组,一组给真药,另一组给安慰剂,病人仍然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就都盼着快点好。然而,这次连实验人员也不知道哪组吃的是什么,这项工作由第三方来控制。实验人员只能客观观察病人的变化,记录各种数据。最终,第三方揭开谜底,如果服药组痊愈数据高,另一组痊愈数据低,则证明有效;两组无差别,则证明无效。

用这样逐渐排除干扰的方法来逐步确定物质特性,做出来的药才能有确定的药效,研究出来的材料才能有确定的性能,制造出来的武器才能稳定可靠。

针对人心理状态的研究也应该遵循这样的方法和原则。

人的神经系统要处理从外界输入的各种信息,然后整合认知做出判断,下达指令,让肌体协同完成信息输出和物理移动。在逐一排除各种干扰后,所得的因果关系才过硬。可惜的是,目前行为科学实验室里的实验方法很难把干扰因素排除干净。

比如关于表情的研究实验,研究对象绝大多数都使用的是社交表情,也就是请些模特或者学生来表演表情,或者使用表演的录像、照片作为素材。有些论文连情绪表情还是社交表情都不做区分,就直接统计数据得出结论了。

如何在实验室里捕捉到真实的情绪表情是难点和关键点所在。还有一个问题,在实验室里能不能真的刺激到人,从而引发相应的情绪?

微表情则更加复杂。因为它除了真实情绪的引发外,还多了一层行为人的自我抑制,甚至是伪装。情绪机制根据朴素的“趋利避害”原则,产生行为驱动,比如面临威胁时激发愤怒,面临收益时激发喜悦,面临损失时激发悲伤;逻辑思维则会根据更复杂的社会规则,寻求“趋利避害”的解决方案,比如被老板骂了还得坚持面不改色,被老板表扬了得表现得不骄不躁,被对手挑衅了得表现得风轻云淡、不疾不徐。在社交面具出现前的短暂瞬间,情绪也许会露出微小的痕迹,那才是行为人真实的感受。

这样的数据,几乎没有可能在实验室里模拟获得。没有参与实验的人员可以先产生真实情绪,然后又迅速趋利避害地压制住。

因为,实验室里没有像样的刺激源,也没有趋利避害的复杂规则。

思考题:

如何在实验室里设计一个实验环节,可以刺激出被试的真实愤怒?不仅要刺激出真实愤怒,还需要创造一个规则,让他抑制住自己的愤怒,尽量不表现出来。

如果能够有这样的实验设计,那就可以用摄像机捕捉大量被试的面部表情,统计出愤怒微表情的特征。

大家加油!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