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反应正是这样的利器。
戴猛搞什么研究?
华生说完,见戴猛没说话,只好找个其他话题来打破自己的尴尬:“老板,您的专业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个领域?”
戴猛也想聊聊这个话题。事实上,这也是他暗示华生下班见面的主要话题。
戴猛说:“我和你一样,也研究人的情绪。”
华生不由得惊讶了一下:“哦?”
戴猛接着说:“不过,我侧重研究人受什么刺激才会有情绪,还有情绪表达形态。在人脑中产生情绪的过程,我没有能力研究,也不感兴趣。”
华生接了一句:“对于产生机制的研究国际上也刚起步。”
戴猛说:“我是从研究表情开始的,从达尔文到PaulEkman,从心理学到表演学再到艺术学,我逐渐相信了情绪表情的价值(4)。我知道在目前的心理学界,表情识别是更常见的研究课题。没什么人搞表情背后的心理分析,论文数量和质量都不行,我觉得那是研究方法的粗笨导致的。”
华生听到“粗笨”两个字,心里一乐。因为他自己也常常吐槽那些幼稚的表情研究实验设计,但从未想到过要用“粗笨”二字来概括。
这个未来的老板挺有意思!
戴猛点点头,道:“其实,这就是我研究的全部内容。前面的对话过程,也是我最欣赏你的地方。踏实之类的归属人品,不算核心优势,因为人品好的人虽不好找,但也不缺。你的专业基础和思维跟进能力是我非常欣赏的,如果两者只能选其一,我宁可选择后者。哪怕你是个大奸大恶之徒,习得绝艺为祸世间,也只不过让世间更多几分波澜壮阔而已。更何况,大奸大恶之徒最初就未必能入我法眼。”
“口气好大!”华生想。
能把自己研究的内容讲给后辈听,并将优秀的人才吸纳进来和自己一起做,正是戴猛的核心诉求。
吐槽的平方
戴猛问华生:“微表情听说过吗?”
华生点头“嗯”了一声。他知道自己现在不该多说话,所以等着听戴猛继续说。
戴猛继续讲道:“微表情被老EkmaoMe弄得全世界都知道了,然后人人都觉得自己有希望能窥得一星半点的神技,用来看透别人。再加上网络的传播,网友们互通有无、协同作战,把电视剧里的台词扒得一干二净,整理成一条一条的标准。甚至还有些无良书商找几个写手,将其凑成几本畅销书。人们都心浮气躁,总想着找到简单的秘方。”
说到这里,戴猛竟然叹了口气。那是无奈的表现。
华生安抚他:“这个世界上,哪能有又简单又秘的方呢?”
戴猛继续道:“坊间流传着这些不靠谱的‘神技’不算,专业研究领域也进展缓慢。全球范围内的相关科研项目,大多数都在用学院派的方法,找寻着‘神奇’的微表情痕迹。研究生们组织学生做被试,在实验室里通过让孩子们看视频刺激,拍摄长达十几分钟或者几十分钟的面部表情变化,试图获得‘xx表情形态是谎言特征’这样的直白公式。为了符合论文发表的要求,还要加上主流的特征数据,比如用毫秒作单位的时间值,用像素作单位的位移值,等等。国内的一些机构研究时也不乏这种路数。”说到这里,戴猛用鼻子笑了笑(5)。
戴猛停在那里没有继续说话,而是沉默着开车。这是希望听听华生的观点。华生懂他的意思。
华生想了一会儿,娓娓道来:“据我所知,现在的关于微表情的实验设计,大多是给学生看录像,要求学生在看录像的时候不要有表情,然后通过监控找一不小心泄露出来的‘微表情’。我觉得这种实验方法特别无耻!”
“为什么会用无耻来形容?”戴猛有点吃惊。
华生有点激动地说:“学生有没有放水配合?学生看录像能有多少情绪波动?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表现能做多强的克制?干吗要克制?这些都是漏洞。”
戴猛轻轻“嗯”了一下,不作声。
华生继续吐槽道:“都是为了要数据,为了发文章,发完文章后有没有就用不管了。国际上也经常出些混乱不堪的文章抢占‘微表情’这个山头。瑞士学者有个研究宣称‘表情与文化差异有关’。不但如此,还口出狂言把之前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人类具有相同的六种基本情绪,惊讶、厌恶、愤怒、恐惧、悲伤和愉悦’——无耻地称作是‘天大的谎言’(6)。连基本的逻辑都没有建立,他就敢说别人是笑话!”
戴猛点点头,说道:“我看过这篇文章,哗众取宠而已。”
华生心里痛快,继续道:“还有一位旧金山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7),号称‘微表情专家’,曾试图从基因的角度探讨‘为什么日本人的表情比欧洲人更难以识别’这个问题。我看完文章就特别想劝劝他,咱得先搞清楚研究对象到底是什么,是社交表情还是情绪表情?日本人的哪一类表情比欧洲人更难以识别,是那些真实的喜怒哀乐吗?要讨论社交表情的话,那我还想提醒他,红毯上的明星表情最好识别,是真的吗?官员们开会时的表情才最难识别,因为就没有表情,都装在壳里戴着面具,差别当然大了。居然还往基因上扯!也许,这些问题就是您说的‘粗笨’,又粗又笨,其准确率也只能达到Ekman和Vrij所说的一半左右(8)。要是这个准确率,还用研究吗?不做研究的人瞎猜,也是一半一半!”
戴猛一直在听,听到这里摆了摆手,侧头看了一眼小伙子,笑呵呵地问道:“激动了?到底还是年轻人呀,身体真好!的确,现实中的情况复杂得多。对一个身处真实情景的人而言,输入信息越复杂,前因后果越复杂,利益诉求越复杂,当事人的价值观、知识量、行为模式就会更加多样化。目前发表这些论文都太功利性了,做研究的人自己也不想搞明白,还是很让人无奈的。”
微表情的真谛
戴猛的感觉是遇到了知音,他高兴地继续说:“我的研究,也还是从前辈的研究成果那里开始,Ekman的FACS是不可逾越的门槛。但是,我认为,从微小的表情形态开始,我们可以建立一条分析通道。微表情形态,表达了两种互相对抗的力量——真实的情绪和抑制它的动作。绝大多数时候,抑制真实情绪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敢怒而不敢言,比如窃喜,每个当事人和旁观者都明白为什么要抑制。但是,真实的情绪表现因为被抑制而破坏,不够完整,消失的速度又快,所以普通人很难看懂,甚至很难注意到。这就是微表情,同时也包括那些肢体动作和语言的变化。因此,通道的第一环节,是通过微表情找到真实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