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的偏食造成他身体中结构营养素严重缺乏,最终心肌细胞也受到影响。
大家都知道,心脏要一天24小时不停地搏动,因此,能量绝对不能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心脏都能想方设法地为自己摄取、存储能量,比如,心肌细胞里面就储备有非常丰富的糖原颗粒、脂肪。
一个人吃完饭后,心肌会把血液中的葡萄糖当作能量来源;空腹的时候,心肌的能量有13来自葡萄糖,23来自脂肪酸;运动过多时产生乳酸,心肌细胞干脆从血液中直接吸收乳酸成为自己的能量;当一个人很多天没有摄入碳水化合物时,身体会产生酮体,此时心肌会利用酮体、乳酸、游离脂肪酸来当作能量……当外援的能量不足时,心肌就会消耗自己的储备,所以在显微镜下看心肌细胞,会发现在细胞质中有很多糖原颗粒。
总之,心脏不会缺乏能源供应,它在任何时候都能把自己的能源供应问题解决好。如果出现心肌无力甚至心衰,往往是这些能源转化的过程出了问题。
心肌能量代谢过程中都需要什么样的营养素呢?
第一,碘、酪氨酸、铁、硒等与甲状腺功能有关的营养素,它们对于心肌代谢来说相当重要。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时候容易导致能量利用发生障碍,心肌收缩性减弱。
第二,维生素B1。
维生素B1是糖代谢、脂肪代谢和蛋白质代谢过程中的重要辅酶,缺乏维生素B1时,三大代谢均受到影响,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典型症状:心功能衰竭、周围神经炎和消化系统症状。
维生素Bl广泛存在于天然食物中,含量较丰富的有动物内脏(肝、心及肾)、肉类、蛋,豆类、花生及全谷类食物,特别要说明的是,粮食中的维生素Bl主要存在于表皮和胚芽中。
近年来由于大家吃精米精面过多,有的人还天天喝小米粥、大米粥、玉米粥,甚至一些地区的人家为了熬粥的时候烂得快,还会放点碱进去。这样高温加上碱性环境,B族维生素被破坏得更快。
所以,我们平时要注意多吃粗粮,如豆类、种子类、坚果类食物,还有瘦肉、鸡蛋以及绿叶蔬菜。另外,淘米次数不要太多,蒸米饭不要丢弃米汤,洗菜的时候不要加碱洗。
仅仅注意食材的选择还不够,还要注意烹调方法。
我们平时煲汤、炖肉、做红烧肉的时间过长,也会破坏掉维生素B1。我通常都选择这样的方式做牛肉——爆炒嫩嫩的牛肉、牛柳,或者在外面吃饭时点铁板牛柳,这样基本上能很好地保存食物中的维生素Bl。我们也可以参照外国人吃牛肉的方式,把肉切成片,稍微抹一点酱再烤,这样也能很好地保留维生素Bl。
有的朋友问用烤箱烤这种方式是不是也不错,其实也可以,但是烤的时间要短一点,肉质嫩嫩的时候就得开始吃。另外,内蒙古人把羊肉挂在火上烤的方法也比较可取——边烤边吃。要注意的是别烤煳了,如果烤焦了,就把黑色烧焦部分舍弃。
说来说去,烤肉是保留食物中的维生素Bl非常好的方式之一。
总之,我们意识到维生素Bl的重要性后,就要多吃粗粮、鲜嫩的瘦肉和新鲜的蔬菜,在烹饪方式上可以选择烤或爆炒,不要总是水煮。
第三,钙、钾、镁等很多与心肌收缩有关的矿物质。
缺钾最明显的症状是四肢肌肉无力、心律失常、消化系统症状及神经系统传导障碍。
这里特别要强调一下镁离子在心脏功能中的作用。
镁在人体中的含量较多,就重要性而言,在体内仅次于钙的矿物质,在生理学上被称为“第二信使”,在细胞里负责重要的能量传输功能,还能帮助细胞膜适量调节对钙质的需要,促使生理功能正常化。
英国研究人员研究调查了镁对2300多名心脏病突发者的疗效,其中半数患者使用镁的水溶液,另一半则按常规疗法使用氯化钠水溶液。结果表明,镁剂使心脏病猝死率降低了24%;在因心脏病突发而住院治疗的患者中,补充镁的患者心力衰竭率也降低了25%。
研究还发现,心脏病越严重,心脏中镁的含量越低。据报道,加拿大玛克吉尔大学医学博士汉司·赛莱在研究镁与心脏病的关系后发现,死于心脏病的人,心脏中镁的含量比死于其他疾病的人低得多;生活在硬水城镇的居民患心脏病的人数,要比饮用软水地区的居民少得多,原因是硬水中镁和钙的含量要比软水中的含量高得多。
镁主要存在于紫菜、绿叶蔬菜、粗粮、坚果中。
现实生活中,缺镁的大有人在。
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位78岁的女性,她起初是因为抑郁问题,经常到我们神经内科门诊来取抗抑郁药。
我习惯于一边开药,一边做些营养宣教。调查了一下,我发现老太太平时吃得太素,总以为年纪大了吃点软的烂的好消化的食物就可以了。我就告诉她,脑细胞特别需要蛋白质、胆固醇和磷脂,这些营养素在肉、蛋、鱼、奶里比较多。她还是摇头说吃不动。
我劝她:“您平时不吃肉,那鸡蛋总吃吧?”
老人家一听直摇头:“不吃不吃,鸡蛋胆固醇含量多高啊,可不敢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