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年底,米契尔接到一位同行打来的电话:
“加勒一直在要求国会公布接受政府援助的银行名单,你应该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这个消息让米契尔倒吸一口冷气。1932年11月初,胡佛总统号召华尔街成立了国民信贷公司,但是这个毫无政府背景的公司几乎没起到任何作用,华尔街已经失去了自救的能力。为了止住不断下滑的经济形势,胡佛总统只好放弃对华尔街的幻想,命令财政部成立了一家隶属于政府的公司。
这个公司的名字叫重生金融公司,由此可见政府对这个公司所寄托的期望。
重生金融公司用来接济那些需要资金的银行。那些深陷危机困境的银行明明知道一旦接受政府的救济,则后患无穷。但是除了这条道路,他们已经没有了第二种选择。
果然,在他们接受了重生金融公司的资金尚不足一年,美国国会就开始发难。以国会众议院议长加勒为首,他们孜孜不倦地审查资助资金的用途,并一直叫嚣着要向公众公布被资助的银行名单。
这是一个非常愚蠢的做法。经济危机尚未恢复,毫不客气地说,经济形势依然在恶化。被资助的银行名单一旦公布,就会使存款人对这些银行失去信心,他们会像疯子一样去将他们的钱取出来。
那个时候华尔街将会涌现令人绝望的挤兑潮,将会使经济形势更加恶化。政府成立重生金融公司意欲起到积极作用,如果名单公布出去,这家公司将成为新一轮危机发生的导火索。
米契尔恨不得立即冲到加勒面前,指着鼻子告诉他这样做的恶果。但是现在的他已经无能为力。国会已经将经济危机的罪责归咎到华尔街头上,甚至是米契尔头上,他正遭受着国会的调查。他现在连自己的命运和花旗银行的声望都难以保护,更别说保护整个行业。他只好听天由命。
美国金融业被紧紧地勒在加勒的手中。在眼下这个时间段里,胡佛总统即将卸任,他对日益颓废的经济形势毫无办法,他恨不得明天就从总统宝座上辞职,罗斯福当选为新总统,但他要等到3月份才能履职。新总统主打的口号是金融新政,他也许会期望金融业闹得更乱些,越乱越容易重建。
本来总统就对国会的领导影响有限,再加上处于这种青黄不接的时候,加勒成为了美国银行业命运的主宰者。1933年1月6日,在加勒的强烈要求下,国会公开了接受重生金融公司资助的银行名单。正如米契尔的估计,名单公布的当天,上了名单的银行纷纷告急。存款人疯狂地提款。
看着华尔街焦躁的人们,米契尔痛苦地闭上双眼。
除了面对议员约翰逊的指控,米契尔还不得不面对另外一个更为难缠的老对手格拉斯。
格拉斯向来看花旗银行和米契尔不爽,在1929年3月米契尔孤身救市之后,仅仅因为米契尔说了“不管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态度如何”这句话,他就火冒三丈,指责米契尔对政府缺乏尊重。
他曾强烈要求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解除米契尔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董事职务,但是纽约联邦银行和媒体站到了米契尔这一边。格拉斯的怒火没有被释放出来,他一直在等待着重新找米契尔麻烦的机会。
现在机会终于来了。约翰逊议员在调查纽约证券交易所时,发现了花旗银行一件最值得深究的事情。花旗银行曾持有阿拉库伯铜矿公司的大量股票,他们在1929年的下半年将股票的一部分转移给了社会公众。标售时花旗银行声称这是一只好股票,每股股价是100美元,可现在已经跌破了4美元。
这是一只好股票应有的表现吗?约翰逊议员十分怀疑。他猜测花旗银行为了将这只股票卖个好价钱,故意调高了这只股票的评级。毫不知情的公众在花旗银行编织的美丽谎言中钻进了花旗银行的套。
格拉斯支持约翰逊的猜测和观点,他对这件事情的评价更使华尔街不能接受。1929年10月纽约多家银行为了稳定股市而组成了资金池,并大量买进关键股票。这在格拉斯看来,完全是华尔街的阴谋。他们利用资金池操纵股市价格,在股价的高低变化中赚取利润。公众亏多少,他们就赚了多少。
格拉斯拍着桌子,歇斯底里地喊着:“是华尔街的银行家毁灭了美国经济,他们是魔鬼。”
当时米契尔就坐在格拉斯的对面。国会在调查纽约证券交易所,他是被叫来了解内情的。他难以压制住自己的怒火,挑衅地对格拉斯说:“你想怎么样?你要我们对美国整个经济的衰退承担责任?”
格拉斯强硬地回应:“是的,我们就是要从华尔街中找到罪魁祸首,也许就是你。”
为了从华尔街找出经济危机的责任人,国会参议院银行委员会甚至更换了首席律师。新任首席律师叫皮克亚。他首先盯住的就是米契尔,这种做法正应了中国的古语:擒贼先擒王。
花旗银行不仅是美国最大的银行,米契尔本人因具有出色的商业才能和充满正义感而被华尔街公认为领袖。如果能够证明米契尔有罪,华尔街所有的银行家都有罪。
1933年2月21日,因为众议院议长加勒一意孤行公布接受政府资助的银行名单,所有上了名单的银行都在经历着挤兑风波,华尔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国会的办公室里,他们正忙着审判米契尔。
这就是当日最有意思的两个场景。
皮克亚先是从米契尔的个人收入入手。他发现米契尔在1929年内的薪酬远远超过了百万美元,而他却没有为自己的高薪支付任何税收。这在皮克亚看来,里面一定有很不高尚的勾当。
米契尔给出的解释是:当年他在将自己所持有的花旗股票转让给妻子的时候出现了资本损失,他是根据美国当时的现行法律而减少上缴税收款项的。他虽然没有违法,但这种做法有损形象。
损坏米契尔的形象,这正是皮克亚将这件事情揪出来的初衷。他就是想让公众看看聪明的银行家是如何通过夫妻二人的转账游戏来逃避税收的。另外,他想通过公布米契尔的薪酬来让公众明白:道貌岸然的银行家眼里只有财富,他们为了自己获得高薪,会不顾一切地愚弄和欺骗公众。
米契尔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巨大的舆论压力几乎使他不堪重负。
与皮克亚的羞辱相比,更让米契尔不能接受的是股东对花旗银行高层的指控。米契尔在花旗银行很受尊敬,他的业务能力毋庸置疑,同时还有着令人无法忽视的人格魅力。但股东们不吃这一套。
以卡林为首的股东指责花旗银行的管理层因为犯下低级错误而使他们遭受损失,他们要求以米契尔为首的管理层对这些损失进行赔偿。表面看起来他们代表的是全体股东的利益,因为即便是卡林赢了官司,米契尔他们的赔偿也不会支付给他们个人,而是支付给花旗银行。有些股东赞赏卡林的做法。
但是仔细推敲起来,卡林的做法绝不值得鼓励。作为一家服务性金融机构,名声其实是最大的资本。由于内讧而使社会公众对花旗银行失去信任,这才是花旗银行最大的损失和最大的危险。
这正是米契尔怒火中烧的真正原因。他可以不在乎个人声誉,但他绝不允许别人来败坏花旗的声誉。
米契尔带领花旗高层积极应对卡林的指控。法院经过认真调查和审理后,对卡林的各种主张都不予以支持。虽然赢了官司,但米契尔丝毫也轻松不起来。花旗的声誉已经因为这场官司而受到了破坏。
虽赢也输。但这不是由他引起的,也不是他所能控制得了的。米契尔的内心充满惋惜和痛恨。
受皮克亚和卡林指控的影响,米契尔的名声一落万丈。他若继续留在花旗银行,带来的不再是荣耀,反而是负面效应。尽管花旗银行的董事一直想挽留,但大家都觉得已经到了米契尔离开的时候。
米契尔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在驳斥格拉斯指责华尔街为经济危机罪魁祸首的时候,米契尔指责联邦储备委员会才应是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责任者。正是因为联邦储备委员会放弃对美国银行的救助才引发危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