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花旗workday > 第二章 20世纪30年代的惊恐02(第2页)

第二章 20世纪30年代的惊恐02(第2页)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充满正义的领导,最终却不得不含冤辞职。

历史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

6.被美国国会玩了

1931年12月,米契尔被参议院制造业委员会邀请过去开会。会议主要内容是讨论是否有必要成立一个全国性质的经济发展咨询委员会。米契尔在会上的职责就是向这些门外汉讲解金融相关知识。

会场的气氛轻松而愉快。尽管米契尔和这个委员会的大部分人都不熟悉,但他们对米契尔这个名字早已如雷贯耳。难得和大银行家相聚一次,他们尽可能提出更多问题,米契尔也无所不答。

谁都没想到,这次会议的内容会被流传出去。尤其是米契尔的观点,成为了他日后劫难的导火索。

制造业委员会主席弗雷特先生始终想搞明白银行家在这次危机中是否有所预见。他认为作为每天都在和钞票、债券、股市和货币市场打交道的银行业应该在危机到来之前有所察觉。

尤其是在全美银行业独占鳌头的花旗银行,他觉得米契尔在危机来临之前一定判断出了什么。

弗雷特将这个问题向米契尔提出时,态度极其诚恳,又带有探讨的口气。这使米契尔不忍心拒绝。弗雷特的问话并没有恶意,而米契尔又是一个喜欢有一说一的主儿。米契尔坦率地承认了银行业早已发现了投资泡沫的存在,但在利润的驱动下,银行业并没有采取抑制投资的做法,而任凭泡沫发展。

如果这次谈话是在米契尔的办公室里,或者在弗雷特的卧室里,那么这个谈话将不会产生任何后果。

但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它发生在制造业委员会举行的正式会议上。米契尔和弗雷特的谈话被当作很重要的内容被记录在会议纪要中。只要有人愿意看,参议院的每一位议员都可以拿到这份纪要。

弗雷特无意中成为了审判米契尔的第一人。这一点他自己万万没有想到。

米契尔自己也太大意了。尽管他认为弗雷特毫无恶意,但是他应该明白这是在公开的会议上,他所讲的内容都将记录在册。他应该更加审慎地使用每一个词语,不要为自己留下任何隐患。

人的性格真是很难改变。一向直率的米契尔不懂圆滑,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是他的本性。

另外,他觉得自己一直都在做正确的事情,从来没有干过任何见不得人的事情。一直秉承阳光做事的人不会过得小心翼翼,只有做了亏心事情的人才会怕鬼敲门。但他没想到有人会故意找碴。

议员约翰逊就是这样的人。为了调查出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这位仁兄没日没夜地调查美国各大银行的业务。当他发现有上百种在美国发行的外国债券都成了废纸时,他把调查的重心直指花旗银行。

花旗银行是全美最大的债券承销商,理应受到重点调查。但米契尔并不担心,他知道花旗银行一直是一个谨慎且对投资人极其负责的公司,他们所做的每一笔业务都经过科学而有严谨的评审。

他太自信了。有时候过于自信并非是好事。

1932年3月15日,令米契尔最不能接受的消息从国会传来:花旗银行被美国国会指责在销售秘鲁政府债券中涉嫌欺诈投资人。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指控。一旦被美国国会公开批评,立即就会有政府的相关部门来进行漫长的调查。如果事情属实,作为花旗银行领导者的他有可能面临牢狱之灾。

米契尔感到极其冤枉。他立即将有关秘鲁债券业务的相关资料呈交给国会。他始终相信这是一笔很谨慎的业务,花旗银行是清白的。他希望国会的议员们在收到他的资料后能够改变之前的看法。

他想得太简单了。国会的观点并不会轻易收回的,除非有重大证据的出现。当初花旗银行销售秘鲁政府债券的价格是97美元,这是一个被评为优质债券才能享受的价格水平,而现在已经跌到了11美元,硬生生地缩水了89%,跌幅超过了许多被评为垃圾的债券。花旗银行凭什么说没有猫腻?

米契尔尽管相信自己和花旗银行是清白的,但他面对着已经跌得惨不忍睹的秘鲁债券价格也是百口莫辩。其实这一切都是经济危机造成的,但是这样的原因就连三岁的小孩都能说出来。投资人正在为他们失去的金钱而哭泣,他们不会轻易放弃对花旗银行任何蛛丝马迹的调查,他们一定要找出猫腻。

花旗银行被放在放大镜下。哪怕毛孔中藏有一点污渍,也会被无限地放大,呈现在公众面前。

米契尔感到一丝紧张。他在制造业委员会会议上和弗雷特的谈话也被紧紧抓住花旗银行小辫子不放的约翰逊向媒体捅了出去。媒体一片哗然:银行业明明知道投资的泡沫已经形成,仅仅为了自己的利润就不顾投资人的死活,将投资人诱骗到火山上,真是太可耻了。米契尔成了众矢之的。

正在参选美国总统的罗斯福自然不会放过这次赢得民意的机会。他在竞选中承诺,如果他当选,将永远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发生,美国公众对银行家的信任不能被他们任意玩弄,政府有必要督促他们保持信息的透明和肩负起为投资人负责的责任。米契尔和花旗银行的危机成了罗斯福竞选的工具。

“米契尔先生一定隐藏有不可告人的勾当。他们的眼里只有利润,为了利润,银行家都成了流氓,而可怜的投资人却成为他们任意**的对象。我们一定要揪出隐藏在银行业中的败类。”

约翰逊的声音就像钢针一样刺痛着米契尔的心。

政府的狡猾之处就在于找你办事的人和诋毁你的人永远不是同一拨,这是米契尔的真实感受。1929年3月他曾孤身救市,当年10月联合其他银行家共同稳定住货币市场,这些不应该被轻易忘记。

如果有人对这些事毫不领情——这都是米契尔自愿干的,并不是在政府的要求下干的,政府没必要对他感恩戴德,但成立国民信贷公司这件事花旗银行应该是被记上一功的。米契尔也这样认为。

在经历了1929年10月24日黑色的星期四之后,米契尔和其他银行家通过救助债券经纪人而使货币市场得以平稳。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美国经济形势得到了稳定。米契尔认为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

但局势的发展实在是出人意料。1930年12月11日,美国银行倒闭。这家银行的名称听起来像是美国的中央银行,其实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商业银行。美国政府曾在是否救助这家银行上争论不休。联邦储备委员会成立的目的就是防止银行倒闭,美国银行的倒闭让普通民众对美国政府失去了信心。

国外的形势也是同样恶劣。1931年5月,奥地利最大的银行宣布倒闭。危机迅速波及到德国。为了御危机于境外,美国政府曾游说华尔街出手救助德国,但于事无补,危机最终从德国杀进了美国。

内忧外患的美国经济几乎奄奄一息。胡佛总统急得焦头烂额,1931年10月,他命令财政部长将当时华尔街上所有银行的负责人召集到总统府开会。胡佛要求各大银行出资成立国民信贷公司。

政府并不准备参与到这家公司之中。政府的钱都是从纳税人那儿征集的,他们不敢乱花。成立国民信贷公司的目的就是要使华尔街实施自救,任何缺钱的银行都可从这家公司获得贷款。这其实和当年米契尔他们联合成立资金池没什么区别。米契尔认为没有政府的参与,这家公司所能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我可以反对你,但我一定会支持你。尽管米契尔对国民信贷公司并不看好,他还是积极抽出2000万美元投入到国民信贷公司。也许政府的想法是正确的。另外的原因是,他想和政府保持亲近关系。

但政府的禀性实在是太难以把握了。他的做法应该获得胡佛总统的好感,但美国国会可不吃他这一套。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任总统的罗斯福也因为民意而对他的做法不敢称赞。这让他感到很失望。

他不知道美国国会会将自己逼到何种地步。公开指责就像是挑战书,他与国会之间的战争已经打响。他知道自己和花旗银行从未干过任何见不得人的勾当,这是他的底气。除此之外,他毫无办法。

美国国会就喜欢和华尔街过不去,银行家在政治家眼里充满了铜臭味。不知道这些政治家是对银行家的财富吃醋,还是有其他原因,只要一有和华尔街叫板的机会,他们总是不顾一切地跳出来。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