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花旗workday > 第二章 20世纪30年代的惊恐(第2页)

第二章 20世纪30年代的惊恐(第2页)

“我真是服了,总统是一个天生讨厌美国第二银行的人,他非得要把比德尔搞死。”

帕金斯并不关心美国第二银行与杰克逊总统的恩怨,他关心的是吸收政府存款的条件。

“总统对吸收国家存款的银行有什么要求吗?”帕金斯小心地问。

“要求很简单,就是银行的贷款空间要足够大。”

听到这话,帕金斯重重地抽了一口雪茄烟。这个问题正是他最担心的问题。

1829年政府出台了《纽约安全基金法》,这个法律为每家银行都分配了贷款限度。

花旗银行的贷款限度是资本的76%。帕金斯接到朋友的信后,就对银行发放的贷款进行了盘点。

盘点的结果让他很担心:贷款总额恰好是银行资本总额的76%,花旗银行已经没有贷款空间了。

朋友只好向帕金斯说抱歉,他不能违背总统的旨意将钱存入花旗银行。帕金斯很失望。

1836年的一个深夜,纽约的一位银行家接到一个神秘的电话:

“我希望这个信息对你有帮助,杰克逊总统将会发布使用金属通货的公告。”

具有支付功能的金属只有两种:黄金和白银。尤其是前者,在世界任何范围内都认可这家伙。

这个公告是否意味着黄金从此将更加珍贵?他并没有多想。

他很快就为自己的粗心大意而后悔,黄金成为了救助各大银行的唯一稻草。

在杰克逊政府发布的使用金属通货的公告中,明确要求所有从联邦政府购买的土地都必须使用硬币。各家银行发行的货币在联邦政府那里不被认可,存款人开始涌进银行要求兑换硬币。

花旗银行是发行纸币最多的银行,这意味着它必须有足够多的黄金储备才能满足兑换要求。

上哪儿弄那么多黄金?董事长帕金斯和总裁布鲁古德恨不得将自己抵押出去。

在这场危机中,花旗银行损失惨重。它已经站到了悬崖边上。

帕金斯认为,最好的结果就是站在悬崖边上。只要不掉下去,就有复兴的可能。

杰克逊是天生的银行杀手。他始终觉得纸币并不是可靠的东西,才出台了硬币流通的主张。

纽约的银行家将这场危机称之为杰克逊的阴谋。他没有精力去一家一家地搞死银行,而是用一种极其残忍的釜底抽薪的方式来搞死所有银行。果然,一大批银行应声倒下。

花旗银行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这一切,全因为一个人。

杰克逊虽然被指责为屠杀银行家的刽子手。但在银行倒闭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是欧洲经济的中心。英国的工业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棉纺工业。他们从美国进口大量棉花和其他农产品,从而使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

英格兰银行为了控制黄金外流,就通过提高贴现率来降低货币的供应量。谁都没想到这个政策却成为了经济危机的导火索:因为资金缺乏,大量工厂倒闭,经济开始衰退。英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作为英国工业发展的原料供应方,美国自然是难以幸免。由于来自于英国的订单急剧减少,流入美国各大银行的黄金也急剧下降。银行只好大量发行纸币。

这一切都被杰克逊看在眼里:这些贪婪的银行家一方面并没有足够多的黄金储备,一方面在大量发行纸币,如果通过某种决定,让硬币成为市场流通的唯一工具,他们的结局会怎样?

结局肯定是死。1837年3月,由硬币流通引发的经济危机开始在美国上演,越来越多的公司倒闭,并牵连到与这些公司有业务往来的银行,它们也跟着关门。由于挤兑风潮高涨,政府不得不在5月10日作出停止黄金兑换的举措。靠着这个政策,花旗银行最终停止在悬崖边上,没有掉下去。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花旗银行获得了全美第一富豪约翰·雅各布·阿斯通的垂爱。他于1837年6月6日派出代表莫斯·泰勒进驻花旗银行。阿斯通的资金为花旗银行扭转局面提供了强大的力量。

2.谁是愚蠢者

泰勒的传奇是一个很好的励志教材。他的父亲只是阿斯通公司里的一个小主管,并没有多少钱。15岁的泰勒不得不到荷兰的一家公司里当学徒。学得很辛苦,时常挨骂受气。

但他是一个很好的商业苗子。他在26岁时出来单干,成立了一家专门从事古巴糖贸易的公司。

他的公司经营得很成功。天妒英才,公司成立三年后的一天,一场来路不明的大火将仓库烧个精光。很多人认为泰勒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东山再起,但他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重获成功。

在他被阿斯通派往花旗银行的时候,他已是纽约最重要的商人之一。这时的他只不过才31岁。

年轻的泰勒对花旗银行意味着什么?

1848年的一天,泰勒像往常一样去上班。在他的办公室外,佩恩早已在等候。

这让泰勒感到很意外:泰勒不喜欢在上午听汇报,他的办公室大门常常在下午才向下属们敞开。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