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
《岳阳楼记》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文学成就突出,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人生在世,很多人都在意名声,但是真正的名声,还需要历史的检验。
范仲淹是经历了检验的人。
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他最重要的人生分野就要开始了。他小的时候,父亲早亡,母亲改嫁,因此范仲淹还有一个名字:朱说。但是,只要历史记住了“范仲淹”这个名字,那就说明这个倔强的孩子,是不愿意屈服于命运的人,初入仕途,他就把名字改了。名字虽改了,但一心为公、仗义执言的脾气未改。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谪。他一生的大事件很多,其中参加并领导了1043年的“庆历新政”是一件,新政受挫被贬出京,其后不久写下《岳阳楼记》也是一件。1052年,他改知颍州,于途中逝世,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虽然他一生抱负不曾展,但凭这两件事,足以名垂青史。
关于范仲淹,还有很多值得了解的。比较要紧的是,他也是一名杰出的边塞将领,西夏人对他还是有几分敬畏的。另外,他是《岳阳楼记》中滕子京的一位诤友,也是知己,可能再也没有人会像范仲淹那样开导滕子京了。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2),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3);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雨霏霏(4),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5),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6),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7),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8),皓月千里,浮光跃金(9),静影沉璧(10),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12);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3)。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4)?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思维式古文解读】
万古不似长夜都因它——《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给很多同学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老师不断地说这篇文章太棒了,但是老师从来也不给出解释,而麻烦在于,老师认为很棒,就等于给大家派了一个巨大的任务——无条件投降般地背诵。一般情况下,不知道它好在哪里,还能默默背诵全篇的都是英雄,当然,也是蠢蛋。至于为什么,得压住脾气,听我慢慢道来。
这篇文章其实挺让老师为难的,讲吧,不容易出彩,全中国当下的几百万语文老师,加上以前上千万的前辈,都讲过这篇文章,你一看这数字,就知道老师压力多大、多绝望了。但是,不讲,他舍不得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概念:“仁”。读书人,心里放不下这个字。
“仁”在中国是一个非常让人头大的概念。大就大在一个中国人从小就听说过“仁、义、礼、智、信”这样的概念,这几个字就是一套中国的价值体系。说明白点,如果把我们中华民族比喻成一台机车,这几个字就是发动机,而“仁”就是发动机里最核心的那个部件。
但是,就是这个“仁”,让我们很尴尬。
为什么呢?
因为多解。仅仅是《论语》就使用过109个“仁”字,可见当年孔子每天都念叨,但是孔子很好玩,他把“仁”打造成了高频词,每次内涵还不一样,连个定义都没给出,春秋就过去了。到了战国,儒家又出现一位大圣人孟子,他继续讲“仁”,甚至还新推了“仁政”的概念,但是对于“仁”的定义,也学孔子,没有给出。
但是,他们给了一些线索:孔子说过很多与“仁”有关的句子,包括“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等;孟子也不甘示弱,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在《孟子》这本书里,他也是把“仁”放在重要的位置,为“仁政”做铺垫。大家看,这三句可是孔孟谈“仁”的言论中被后人引用得最多的句子。孔子的话里“仁”是爱人的意思,他还说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仁德之人。孟子提出先从爱亲人宗族开始,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护自己的老人孩子,推及至爱护他人的老人孩子,甚至不仅仅限于人类,而且推广到万物,最好形成一种政策稳定下来,这就是仁政。
但是,不难看出,孔、孟两位夫子的“仁”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爱,包括对亲人、对他人的爱,是世间所有爱的总和,即心中有人。这也就是“仁”最基本的定义。
但是,“仁”怎么就成了天下尽人皆知的一种精神呢?
是儒家的集体宣传吗?当然不是。真的让“仁”深入人心,老幼皆知的事情发生在北宋庆历五年,也就是1045年。那年9月,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的嘱托写了一篇《岳阳楼记》。不客气地说,没有这篇文章,岳阳楼绝对和滕王阁、黄鹤楼、鹳雀楼一样,充其量就是个有文化的楼,而不是精神圣地,而“仁”也不可能通过一种忧乐观,成为一种君子性格,为民众深切接受。
一
一篇文章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
在回答大家的问题前,我想先下手为强,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注意到这篇文章惊天的玄机是什么了吗?
有人刚吃了一口米饭,估计饭就在嘴里,只能发出不是很清楚但尚能辨识的声音:“怎么修个楼还修出玄机来了?”我们先看文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当然,从表面上看没什么大不了的,滕子京是读书人,兴修岳阳楼,把先贤、今人与岳阳楼有关的诗赋刻在上面,表示礼敬,这也就是今天大家所说的搞好文化建设,大兴教化。这难道还有过错了不成?
但是,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问题,他修岳阳楼,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动机其实是发泄怀才不遇的苦闷,南宋范公偁认为,重修岳阳楼就是一向自负的滕子京向朝廷隔空喊话:“你委屈我太多了。”
有证据吗?当然有!一是范仲淹在文章里清清楚楚地圈定一类人——迁客骚人;二是滕子京选的诗文。滕子京选了“迁客骚人”的诗赋刻在岳阳楼上。这四个字大有学问。迁,尤其是左迁,在古代就是贬谪的代称,迁客,也就是那些被贬谪的人;骚人,屈原写了《离骚》,成为文人中第一张专辑,从此写《离骚》等文学作品的“骚人”就成了文人的代称。岳阳这个地方是个交通枢纽,当然也是古往今来迁客骚人的中转站、根据地。不怕官员成了迁客,就怕迁客还是骚人,麻烦的是自唐、宋以来,通过科举选拔官员,这样一来迁客骚人本身就是一体的,他们到这个地方留下的诗赋,踌躇满志远没有牢骚多。滕子京不是选的孔孟文章,而更多的是选了这类人的诗文,大家一想就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范仲淹觉得以岳阳楼的景色,假如滕子京或者迁客骚人登楼,不是去国怀乡、牢骚万丈,就是借一时之美景,求得一晌之欢。诸如此类,悲喜循环播放。他把那种强烈的既视感一下子就描摹出来了。
我们看文本: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同是一片天地,阴晴大不相同。这让我想到小时候在《坛经》里读到的一个故事:675年,惠能来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内,留下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当时,法性寺的印宗法师正在讲经,一阵风吹来,寺内悬挂的旗幡随之飘动。印宗即景说法,问听众到底是什么在动。众僧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幡动,有的说是风动,谁也说服不了谁。惠能忍不住插嘴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