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朴赞郁的蒙太奇在线阅读 > 杀死我(第2页)

杀死我(第2页)

苏菲这个人物是中立国监督委员会中派遣的第一位女少校,也是《共同警备区》所有登场人物中,唯一为自身的认同性而烦恼的人物。影片中的男性军人们是通过偶然机会成为朋友的,而她被刻画成凭借对父亲的记忆、心存恋父情结的非常单纯的人物。特别设定这样一位女兵的理由是什么?这位来自中立国的女兵除了电影所叙述的故事情节外,还有其他什么意义吗?

原著小说中这个角色原本是男性。换成女性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为了设定一个彻头彻尾的异乡人。在韩朝对峙的情况下,瑞士人,尤其是韩国人格外厌恶的混血儿,而且是在一个男权社会里。在那里,她会成为所有人都讨厌的孤独的旁观者,犹如在南部的山沟里被乡下人们包围的纽约黑人侦探一样。

《共同警备区》中意识形态非常鲜明的画面是谈论韩国战争时期巨济岛俘虏收容所的时候,说有76名俘虏没有站队南北任何一方。通过这个镜头,您想传达怎样的信息呢?

怎么说呢,也不能说这是我的政治路线……我不想否认在我内心深处其实有一种想把那个群体神秘化和浪漫化的欲望,那就是将他们刻画成永远的局外人、流浪的荷兰人,或者是无政府主义者。我大概是受崔仁勋的《广场》影响较大的一代人,所以我想把这部小说的结尾和这部影片的前史捆绑在一起,但可能有点儿过了。在影片中,瑞士将军向苏菲介绍巨济岛的场面显得过于说明化。虽然我很清楚这一点,但我还是放进去了,就做了那样的选择。

苏菲为什么会无视父亲的照片,忽视父亲的存在呢?父亲是朝鲜人民军军官的事实,难道在中立国家瑞士也成问题吗?

不是无视,而是憎恨。原著中也出现过,我想父亲为了教女儿在瑞士这样一个国家毫无用武之地的韩语,没少虐待自己的孩子,所以在剧本草稿里,苏菲返回日内瓦养老院探亲的片段是结尾。在那个版本中,苏菲给昏迷的老父亲剪指甲,从而结束了持续了漫长岁月的反目。

苏菲为什么会由李英爱出演呢?她通过电视和广告展现的形象与《共同警备区》中的角色有很大的反差。

反差?是不是因为太漂亮了?漂亮也不行啊!究竟让谁来演这个角色,冥思苦想了很久。与白人的混血儿、法律专业出身的知性女子、能说流利的英语、出色的演技……除了她还有谁?唯一不足的就是英爱小姐不是一个性感的演员。不过这部影片无须渲染过度的性感(对不起,英爱小姐)。除了周围的人歧视女性的场面,其他任何一个场景都无须苏菲凸显女性形象。就算是由男演员来演也绝不会有问题的这样一个角色,这就是我想象中的苏菲。不过分彰显阳刚之气的男性角色比比皆是,女主人公为何都要卖弄**呢?还有就是相比《义海雄风》中的戴米·摩尔一样壮硕的身材,像英爱小姐那样弱不禁风的女人咬紧牙关对抗不义的样子,会不会更能打动人心?

我曾经想,为了查明真相而派遣的军人是否为女性?您是否想过把《共同警备区》拍成“同性恋电影”呢?对此您怎么看?

真不愧是KINO(1)!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但我不会予以置评。我只想说,为了随时简单否认那种问题,我特地放了一个南成植随身携带高小英照片的镜头。对我来说,那是为了随时应付这种问题——“在军队主题的电影里出现同性恋是不是太过老套和过时的想法”。

李秀赫和吴倞必轮流说“拔枪快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有多冷静”这样的台词时,两个人融为一体。那样的台词是怎么想到的?

现在读那句台词,感觉跟《不可饶恕》中吉恩·哈克曼对三流作家说的话很相似。当时是先拍完吴倞必的戏份,过了好一段时间之后,在拍摄李秀赫的戏份时,现场突发奇想的。将同样的短时间镜头用于不同场景中,从而使之以截然不同的意思出现在画面中,这是我一贯的拍摄战略。后来我想台词是否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呢?当时,看着在等待快速修改分镜头的助理导演,我心里嘟囔了一句:“快点拍完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电影可以在影院上映多长时间。”

李秉宪和宋康昊是怎么被确定为主演的,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特别是宋康昊在《生死谍变》中饰演韩国警察,通过《犯规王》等作品刻画了非常搞笑的形象。但是在《共同警备区》中需要塑造一个最沉着、能够掌控整个事件的角色,选宋康昊有没有觉得是在冒风险?

我始终认为秉宪是那种不需要刻意准备就可以做得很好的演员。所以我就那么引导他,结果发现他在电影中展现出了比以往任何一部电影或电视剧都更加出色的演技,我觉得这跟我的建议也有一定的关系,对此我感到很骄傲。在五名主要角色中,最难演的角色是秀赫。我要的就是“最健康、平凡的年轻人形象”,但对于演员来说,普通人是最难演的。我想为完美完成这件苦差事的秉宪鼓掌。

宋康昊——好像人们对他一直有一些错误的判断,他不是一位优秀的喜剧演员,而是一位优秀的演员。他那极具独创性的人物分析,以及不可预测、变幻莫测的表演,在韩国电影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问题是我们总是对哪位演员适合演哪个角色有一种非常狭隘的思维习惯。我认为好的演员无论演什么角色都非常像。我敢打赌,像康昊、秉宪那样优秀的演员,即使互换角色也绝对能够演好。其实对金泰宇和申河均我也是想称赞的,但就是没人问,真让人感到郁闷。

与其说电影是通过错综复杂的故事与观众玩推理游戏,倒不如说是始终贯穿着一个隐藏的秘密。韩朝的士兵们犹豫不决的样子似乎隐藏着什么?直到最后才予以揭晓。为什么把故事分成了三个部分呢,用什么方式实现的?

在第一部分中,观众一上来就看到了不分青红皂白的枪战的结果,但其原因不明。这时候的神秘氛围其实是一种欺骗手法。第二部分就像个完全不同的影片,不存在任何谜底,只是把偶然相遇的韩朝士兵们坠入友谊的小船的过程,时而幽默、时而真切地描绘了而已。但是观众无法轻描淡写地看待这些插曲,因为观众已经很清楚地知道那些朋友最后会互相残杀的事实。对于这份友谊,观众始终心存说不出的紧张感,这跟我们关注韩朝交流与和解的心情是不谋而合的。到了第三部分,故事的主角再次成为苏菲,事情的真相逐渐被她揭开。正因为是通过异乡人的眼睛看到的,所以士兵们互相枪击的样子显得更加悲惨。

那拍摄顺序是怎样的呢?在拍摄过程中有没有变更的部分?

先拍了第二部分。因为英爱当时正在拍摄电视剧《火花》,所以从没有她戏份的第二部分开拍。中间没有什么变更。

苏菲首次被派遣到韩国,刚好看到韩国高层军官和士兵的对话场面:“战争不会那么容易爆发。哪有什么中立,不是A就是B!”他呵斥完一个士兵,便狠狠地踢了那个士兵的小腿一脚。在这个镜头里,韩国军官甚至比金明秀饰演的朝鲜军官更具威胁性且更恶劣。这会让人联想到是对军队上层的一种批判或厌恶,还有始终对苏菲没好气的样子,我想问一下您对军队的看法是怎样的?

我想申明,我绝对不是只对韩国军队怀有敌意。将军是代表包括南北在内的军队阶层,甚至是超越军部,代表整个体制的人物。我的意思是,这群人是因南北分裂而受益的群体,是不愿意看到变化的势力。他之所以看起来比北方军官更恶劣、更具威胁性,仅仅是因为他的军衔等级更高!

说到军队问题,我反感的是韩朝双方都在实行征兵制。如果可以实现自愿入伍,就没有像我这样的草民心存反感的理由了。我们迫切需要裁军和自愿入伍制度,所以应该尽快实现统一!

在电影中,从保守媒体的视角不难发现亲北因素。也许正因为如此,《共同警备区》虽然没有特别刺激的性感镜头,但限制观看年龄被定为18岁以上。对此您怎么看?

正在接受采访的当下,我们还在等待重审结果,所以在此不便表明立场。不过我想强调一点,我在广大朝鲜人民中仅向片中的两个人表达了情感而已。我根本不喜欢朝鲜的体制。

从阴谋论的角度,我觉得这部影片的情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骗局。譬如偶然踩到地雷后相互交流时,他们的死亡就是有预见性的,而苏菲的派遣根本就是配戏。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韩国军官从一开始就对事件毫无动摇,而且还隐晦地看了一眼与美军一起绕操场的苏菲。对此您怎么想?

我觉得很荒唐。

在第三部最后一次的对峙场面中,郑宇真一定得死吗?

他不但得死,而且要死得很惨。被八颗子弹击中,头盖骨被打碎,手指被打掉,那是我们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恐惧症爆发出来的瞬间。其中的悖论是,暴力总是源自人们对对方的恐惧。

南成植与李秀赫非得自杀的原因是什么?

看来您真的是非常不喜欢主人公死掉。其实片中只有南成植陷入昏迷的台词,一直到结束时也没出现过他死亡的台词,您是否感到了些许安慰?事实上,我们也准备了李秀赫不死的结局。在事件发生后第五年,成为民间人士的李秀赫,为了和再次成为军事教官,正在和非洲人踢球的吴倞必见面而乘飞机前往内罗毕。这样的结局看似是大团圆,但从只能在第三国见面这一点来看,仍然是一场悲剧。当时我们在剪辑部也苦恼了很久,最终还是少数服从多数选择了影片里的那种结局,直到现在,我仍然不知道我们的选择是否正确,其实我更喜欢原来的那个方案。

关系都发展到交换礼物了,南成植还是心有顾虑:“我们是不是正在受骗?感觉怪怪的。”并在拍纪念照时也努力掩盖金日成和金正日的照片。为什么没有四个人一起拍的照片呢?为了给宇真准备礼物,都在军队里准备了美术工具,为什么不特意准备相机拍个合影呢?

我并不是因为喜欢金氏父子才制作这部电影的,也不是因为讨厌他们才拍了那个镜头。在片中,他们并不是某个特定的领导人,而是所有体制的象征。正因为如此,不论好恶,他们都不能出现在照片里。之所以没有使用自动快门式相机,是因为想把南成植单独弄出来,因为最终的悲剧就是由他的狂热而起。

李秀赫死亡的场面,从摄影技巧来看,以我个人的看法,能够联想到布莱恩·德·帕尔玛拍摄的电影《情枭的黎明》中阿尔·帕西诺的死亡场景。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