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德·帕尔玛的那个场景是什么样的,我有点儿想不起来了。《共同警备区》中使用的装备是美国占美摇臂(2),采用了回转拍摄方式。我不知道《情枭的黎明》是否也采用了这样的拍摄方式,反正这个镜头与第一部中南成植跳楼自杀的那一瞬间是相呼应的。因为成植的自杀而非常自责的秀赫,只能在依然留有成植血迹的地方自尽,为了突出秀赫当时的心路历程,采用了相同的拍摄技巧。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那一瞬间两人的面孔都是倒过来的,如果你想拍一张正常的照片,就要把相机倒置一下,那样的话背景也会倒过来。换句话说,那是个人和体制的矛盾这一主题的反复体现。
李秀赫中士明明是90年代的军人,但不管什么时候都喜欢听韩大洙或金光石的音乐,《三人组》的插曲《野**》也不例外。这些年代稍有不符的选曲,是不是反映了导演的个人喜好?近几年的韩国电影用外国曲子当插曲几乎已成惯例,例如《伤心街角恋人》《约定》和最近的《没好死》,但您的作品似乎并非如此。
倒也不是因为我是民族主义者,而是因为大家都纷纷用西方流行音乐。用怀旧歌曲的理由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因为最近很少有像样的歌曲。全仁权、韩大洙、金光石的歌曲虽然已经有些年代了,但一点儿都不落伍。所谓的经典不就是百听不厌吗?
南成植用高小英的照片欺骗朋友说是自己的恋人。您觉得朝鲜的军人会爱上高小英吗?在众多演员中偏偏选高小英的原因是什么?
MyungFilms最容易得到肖像权的女演员就是全度妍和高小英。我们认为在两者中,后者应该更得朝鲜男性的心(对不起,度妍小姐)。不过,她本人推荐的照片最终还是没有用。因为那张一看就是明星,不适合平凡的军人骗人说是自己的情人(对不起,小英小姐)。
让我个人印象深刻的场面是,调查南成植的妹妹,妹妹为了工作穿上卡通服走上舞台,镜头中出现了留在舞台后面的苏菲。那不是常见的职业,您当时是怎么想的?
您说的是游乐园吧。第一,我选择了与枯燥无味的军事基地形成鲜明对比的地点。第二,我想呈现对悲剧毫不关心,只顾自己开心的世人的状态。当苏菲问:“对于李中士的事你一点儿都不担心吗?”秀珍不以为然地回答说:“我对秀赫没有那么深的感情。”第三,当看到实物后,她说:“那张脸好像在哪里见过?”我需要适当喧闹的气氛,那种歪着头想一想,但不能马上想起来的环境。当快要想起来是谁的时候,秀珍戴上了动物面具。第四,戴着面具的秀珍问道:“我脸上沾了什么东西吗?”这个镜头充分展现了我喜欢的幽默风格,尽管在试映会上没有一名观众因为这段笑出来。
《共同警备区》拍摄使用super35mm镜头的理由是什么?您觉得获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是MyungFilms提议的。这是可以尝试西尼玛斯柯普的好机会,在韩国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哪个导演会拒绝呢?西尼玛斯柯普设备的费用很高,不仅摄像机的租赁费非常高,照明也要动员好几倍的人员,那是因为变形镜头的景深非常低。在韩国,拍户外夜景时几乎都以开放的方式处理,所以这种方式几乎不可能实现。通常我们只需稍微调整原来的普通摄像机就能直接使用镜头,可见super35mm镜头才是真正的西尼玛斯柯普宽银幕电影最经济的策略。最近好莱坞也经常使用这种镜头。
那么西尼玛斯柯普比率好在哪里呢?第一,人们有一种成见,一提到宽银幕就觉得《阿拉伯的劳伦斯》那样的电影才适合,但并不一定是这样的。我们可以通过西尼玛斯柯普拍摄舒爽的野外远景。譬如它在《共同警备区》里芦苇**或者雪原之类的外景拍摄中发挥了作用。第二,纵横比的使用。剧中四名士兵们在一起的场面很多,所以多次使用了全景。第三,非常有意思的是西尼玛斯柯普适合拍非常大胆的特写。因为宽幅较大,所以要想拍摄没有其他人的单独特写,镜头就要拉得足够近。譬如镜头只抓住人物的两只眼睛时,这个纵横比就能发挥极大价值。尤其是大胆的特写镜头和大胆的长镜头相互碰撞的瞬间,简直就是剪辑快感扑面而来的的一瞬间。
电影开头的猫头鹰视线意味着什么?
其实那不是猫头鹰,而是雕鸮。首先,它是第一个目击者,是保持中立,不做价值评估的冷酷的历史之神;其次,也代表着在理性泯灭的夜晚才会出来狂乱的象征;再者,那双眼眸的形状是在这部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圆形概念。如果问是否像黑格尔说的密涅瓦的猫头鹰,我的回答是:“绝对不是。”
电影《共同警备区》是在板门店或不归桥等虚拟的景地里拍摄的。那么除了再现逼真的空间外,还以什么形式构成了拍摄空间?
我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竭尽全力地再现了逼真的现场,因为这不是《断头谷》。如果说有例外的话,那就是朝鲜哨所的地下掩体吧。我不清楚是否真的有这样一个实体,但是为了营造隐秘的不伦氛围设定了这样一个空间。我们还在办公室和病房安装了百叶窗,然后使百叶窗投影在人脸上,当然这也不是为了模仿雷德利·斯科特。描绘真实和虚伪混迹的情况时,那个条纹影子非常有效。
所有的事件都是晚上发生的,夜晚的场面是以什么方式拍摄的?
重要的是体现孤独。对主人公来说,是攸关生死的问题,但是体制却对个体的安危无动于衷,只顾着向预先设定的结论迈进。为了更好地呈现这种感觉,芦苇**、成植的跳楼自杀、秀赫的自杀场面等(与剧本不同)均安排在了晚上。
从镜头的角度来看,对韩国和朝鲜的视角似乎有所不同。那么在故事和镜头处理方面,分别采取了何种原则?
恰恰相反。我对韩、朝两国完全一视同仁,这才是关键。在这部影片中,围绕人物的空间意味着体制,从压迫个人这一点来看(尽管存在巨大的差异),两者之间依然有共性。
在影片的中间部分,吴倞必为外国游客捡帽子的镜头,从俯瞰角度变成了结尾的黑白照片的镜头。没有经过剪辑,直接用微距镜头扫过照片,这个灵感是怎么来的呢?
在影片中间部分,首先出现的是板门店旅游场面,人民军士兵为游客捡起被吹落的帽子,而负责导游的美军军官却说,在韩国只要是接收那边东西的行为,足以构成死罪……其实这是为了支持废除《国家保安法》而制作的场面,但仅凭这个理由就很难在剪辑过程中不被剪掉,而且这个情节于剧情也没什么影响,因此需要调整片长时,最先被剪掉的肯定就是这里。所以我下定决心来一个精彩的重构,精彩到无论是哪个剪辑或制片人都不忍剪掉。在四位士兵不相识的情况下,偶然被美国游客拍下了照片,用这样一张照片做结尾是不是妙不可言?就是这样一个策略。
您认为在《共同警备区》中最能反映您意图的经典场面是什么?
当然是巧克力派那个场景。朝鲜人自尊心比谁都强,在那个场景中,这一点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用最简单的剪辑和调度,单单依靠演员们的演技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还夹杂着一种严肃的幽默感,真心喜欢。
拍摄过程中NG最多的场面是什么?
也许令人难以置信,就是从朝鲜发来的信掉在地上的那个镜头,因为总是出镜,所以拍了二十多次。其余的镜头都没怎么重拍。虽然这是一部烧钱的电影,但总的来说,胶片用得确实很省。这要归功于专业的工作人员和敬业的演员。
与最初构想并制定规划的时候相比,现场变化最多的场面是什么?
士兵们舍不得离别的场面和苏菲、秀赫分手的场面。都做好拍摄准备了,突然冒出了新的想法,感觉原来的方案有种说不出的别扭和老套……反正就是不合意。于是当场换掉了摄影机和剪辑台,连台词都换掉了。跟工作人员和演员们进行了面对面商议,然后一个一个做了修改。那真是让人感动的瞬间,远比我自己一人做主来得踏实!
接下来构想的作品是什么?如果有,请简单介绍一下。还有我们大概什么时候能看到呢?
应该是二选一吧。一部是片名为《蝙蝠》的吸血鬼题材的恐怖电影。虽然不会出现长大尖牙的人类,但恶魔肯定会直接登场。另一部是关于诱拐犯和孩子父亲立场的电影,片名待定,主要讲述了“阶级问题”,是一部非常冷酷无情的影片。拍完这两部电影后,我想把“人民革命党事件”拍成纪录片。如果问我下一部作品什么时候能上映,那么我只能说,这取决于《共同警备区》的票房成绩。
这是接受KINO书面采访的内容。当时片名待定的电影就是后来的《我要复仇》。《蝙蝠》好歹也出了日程安排,但人民革命党电影八字还没一撇呢,只是一味地延期。看着《那时候那些人》的事态发展,我心想“看来还远着呢……”,心中略有负担。
(1) KINO杂志是1999年创立的韩国电影评论型杂志,曾在2003年停刊一段时间后,于2004年被韩国CJ娱乐收购并再次发行,2006开始因运营问题再次中断发行,2007年正式废刊。
(2) jimmyjib,美国占美轻型摄像机摇摄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