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朴赞郁的蒙太奇在线阅读 > 拍得快并不那么重要(第2页)

拍得快并不那么重要(第2页)

如果除去拍摄插入画面的日子,拍摄次数应该会更少。考虑到难度的问题,我觉得拍摄效率还是蛮高的。多亏了MyungFilms的精湛统筹。在拍摄最重要的朝鲜岗哨枪战场面时,我们一边剪辑,一边进行了多次补拍。而且本来打算在户外摄影棚拍摄的对质审问场面,直到拍摄前三天才换到了室内,因为露天摄影棚不能随意拆装墙面,这样无法完成复杂的拍摄。本来应该在室内搭建同样的拍摄景地,可不知为何谁也没想到这一点。当时很突然地提了这样的要求,没想到制作人欣然答应了我们的要求。

最辛苦的拍摄是哪一场?

因为天气操了点心。现在回想起来,顺利得都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反正该玩就玩、该睡就睡,就像公务员上下班似的,来回现场一段时间,工作就都结束了。因为各部门都很尽责,如此一来就没有导演什么事了。

记忆最深刻的摄影插曲是什么?

有一次拍李英爱小姐洗完脸照镜子的场面,实在是太漂亮了,当时严在英导演一边看着监视器一边感叹:“哇!”

看演员演戏时有何感受?

有时候静观演技好的演员表演的样子,让人感觉很崇高。

在录音过程中感到遗憾和令人满意的地方分别有哪些?

如果同期录音效果不太好,就要一边看着画面一边配音,就是业界称为“ADR(5)”的工作。一般都会远不及演戏时的感情,但我们通过很多努力,还是可以弄出非常接近甚至更好的效果。尤其是宋康昊说“喂喂!……影子过来了,小心点!”的场面让人记忆深刻。

在韩朝双方小队队员们的枪击大战中,因为音乐和效果音之间的均衡问题,出现了很多争议。最后,将呈现四个主人公当时心情的金光石的“声音”与象征折磨他们的体制的“枪声”调成了同样大小。换句话说,就是这两个声音在打架。在这里,观众是否能听到歌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了不被枪声吞没而拼命呐喊的感觉。如噩梦般的混乱气氛,当朝鲜哨所遭到枪击的时候,其意图变得更加突出。四个人的友情绽放的空间瞬间被两边的士兵们弄得面目全非,换句话说,这就是所谓的“体制攻击”。当时金光石的声音被枪声掩盖得几乎听不见,但情感传递却不亚于任何一位演员。所以我想说的是,歌声也是一场戏,而听不清的歌声可以传达感情。再加上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临时演员们的呐喊声。这些士兵代表的是谁呢?是体制的象征,同时他们也跟电影里的主人公一样是个体。他们打碎了友情的空间,可这又怎能怪他们?究竟有多深的冤仇,才能那么一边疯狂地号叫一边枪击?与其说是憎恨,不如说是恐惧吧。我相信,虽然观众不会用语言整理出来自己的感受,但不知不觉中应该感受到了这些情感。

这部电影灵活应用了很多电脑特技,令人遗憾的场面是什么?最精彩的场面又是什么?

我觉得最精彩的就是最后一个镜头。如果没有电脑绘图,制作战场场景便只能存在于想象中了。令我遗憾的是,李秀赫的影子跨越过军事分界线的镜头,当时没想要依赖电脑绘图,后来因为光线问题,只好先大概拍一下,然后拉伸了影子的长度,果然画质和色感不尽如人意。

从剧本改编时就开始选曲,确定用《二等兵的来信》这首歌的用意何在?

影片的第二部分,最关键的是,凸显韩朝士兵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的同时,引发喜剧或悲剧性的情感。在这里,《二等兵的来信》主要凸显了同质性。尽管韩朝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但只要是当兵的,听了这首歌谁能无动于衷!谁又能不落泪!这首歌隐含着某种思念,这种思念可以超越核武器那些问题引发的敌对心理。“给父母磕头道别后走出家门”时,哪个家伙不会落泪啊!再次强调,我这么做并不是为了让观众流泪,而是为了让剧中人物落泪,那显然是另外一回事。另一个原因就是,金光石跟秀赫一样也是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而金光石唱的歌,因为他的英年早逝而给人们留下了永恒的青春旋律。

您多年的老朋友赵英旭导演也参与了这次的音乐制作,能讲一下这个过程吗?

有些人以为赵英旭只是个不影响电影的整体效果,同时还能多卖版权的非常微妙的选曲人什么的,这真是个误解。实际上,他是一位原声音乐制作人。做唱片时,制作人相当于电影导演。他的任务是引导作曲家按照作品的要求进行创作,并提供详细的指导并贯彻自己的想法,他的工作非常出色。电影音乐家最重要的资质就是善于应用台词、呼吸声、效果音甚至沉默这些要素。还有就是要熟练掌握电影的整个节奏。比起音乐本身,我更注重的是能够正确把握那些点的能力,就是所谓的Spotting。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没有比赵英旭更优秀的音乐制作人了。赵英旭是相比加法更擅长减法,相比调高更注重调低音量的导演。

如何看待“最后一场戏(黑白照片的场面)”的企划意图以及结果?

其他场面还好说,但这场我真不想多做说明。我想给观众可以遐想的空间,所以不说什么权威解释似的“导演意图”,只想说说作为一名观众观看电影的感受,可以说是很主观的一家之言。那张照片总是让我有这样的想法:第一,如果他们之间像之前那时候互相不认识的话,应该不会发生那个残酷的悲剧……好好服完役就能健康地复员了吧……静止的图片呈现出想定格在那一瞬间的心情。第二,如果他们不是四个主人公,而是平凡的士兵,那么是不是又会继续军事分界线,继续重演历史,这种让人感到难过的思绪。第三,看着李秀赫向美国游客做的举动,我有一种想呐喊的冲动:“你们知道我们的痛苦吗?……滚!”

技术试映会后,您有何感想?

看到演员和制作团队都很开心,我也幸福得差点儿哭了,但另一方面又冒出这样的想法:说不定哪一天,还得拍他们不怎么喜欢的电影呢,不能以此满足。

通过这部电影,您最终想要说的是什么?

阻止战争。

关于谁射了谁,射了几发子弹等众说纷纭,您当初是怎么设想的呢?

如果电影拍得太明了就没意思了,导演可怎么活?

关于这部电影有各种评论和批评,对于这些声音您有异议吗?或者有什么难忘的点呢?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蹭韩朝关系变化热点的,我都懒得理他。关于李秀赫的自杀问题,有些观众认为主人公被处以了很高的惩罚,是因为考虑到了观众的感受,但我觉得这与我的想法无关。这跟女权主义者们对《末路狂花》结尾的评判差不多,她们认为这部电影的结尾惩罚了不想输给男人的女人。秀赫的自杀只是我自己不知不觉中从出道作品就开始带有的犯罪意识的体现而已。因为他知道所有的悲剧都来自自己。同时,这也是想把这部影片聚焦于个人与体制之间的较量,而不是南北之间的较量。白继元先生虽然不是电影专家,但他却说出:“他不是自杀,而是被体制所害!”听到这句话时,我体会到了只有读到李明世导演和江汉燮评论家的文章时才能感受到的快感。

在观众的反应中,哪些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者想留住那份记忆?

一位大妈在官网公告栏上写了这样的留言:“韩朝士兵都死了,怎么会在最后的黑白照片中重新复活站岗呢?是不是有些不对啊……”是的,我就是想让那些朋友重新活过来,所以才拍了那个场面。

从导演的立场出发,《共同警备区》之前和之后有什么不同吗?

我终于可以放心地经常打的了。

对您而言,《共同警备区》具有怎样的意义?

有时候我觉得电影会对现实产生巨大影响,箭一离弦就一发不可收,掀起了一股风潮。所有的报纸都报道了这部电影,国会议员们想集体观看电影并跟剧组合影,全体国民都感受到了这部影片结尾的那份难以言喻的悲情。今后我的人生似乎无法摆脱这部影片了,所以我打算赶快拍另一部电影。

“daige!”是朝鲜人惊叹时使用的词语。在电影中,宋康昊和申河均在看着高小英的照片时发出这声赞叹。

金光石,和我同届。我们从未谋面,为了制作《共同警备区》的音乐,我大约听了500遍他的歌曲。当时没觉得怎样,但是听到金光石自杀的消息时,我不禁有了这样的感慨,也许正是因为有了他,我们才安然度过了那个80年代。

“经常打的”的意思是说我总算赚了些钱。

(1) 即《共同警备区》的原著小说。

(2) 即变形画面宽银幕电影。

(3) 联合国在朝鲜半岛设置的军事基地,主要职能是监控和约束韩国和朝鲜双方遵守《朝鲜停战协定》。

(4) 职能同柏尼法斯营。由瑞士、瑞典、捷克和波兰四国成员组成。

(5) 根据同期声参考声带进行对白重置的技术。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