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社的刘景琳先生来约一本“文化寻踪”性质的小书。我想到了明清之际赣南的易堂。“续编”中将有一组以易堂为分析材料的论文,写作时曾为不得不舍弃一些生动的材料而惋惜。倘若没有此次稿约,也就一任其被舍弃,这时却有画面由记忆中浮出,一群三百年前的知识人,似乎隔着一大块时空在向我呼唤。 不必讳言在长时间的“论说”之后,“叙述”对于我的吸引。“易堂”在我,是可供叙述的材料。或许只是为了“叙述”,只是不忍舍弃“叙述”,才终于想到写这一本小书的。我也依然在寻求挑战,包括寻找文体、笔调,寻找别种表述的可能性。随笔这种较为自由的文体,自然有助于缓解“做学术”的紧张,将被“学术文体”筛除的零碎印象、感触,搜罗拾掇起来。至于一再写到易堂,并非出于“价值”方面的估量。我确也不认为这一群体有何等重要;我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