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吾沙村经历的那场纳西族丧仪,像一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在之后几天里依旧缓缓扩散。苏晴变得比以往更加沉默,但这种沉默并非抑郁时期的封闭和抽离,而更像是一种沉浸式的思考。她常常抱着笔记本电脑,一坐就是大半天,手指在键盘上起落,神情专注,偶尔会停下来,望着窗外的雪山出神,眼神里是以前少有的、清明的思索。
我知道,她在消化,在用她自己的方式,重新整理与“死亡”和“生命”这两个宏大命题的关系。我没有过多打扰,只是确保她手边总有温热的茶水,适时地拉她出去散步,吃饭,让她不至于完全沉溺在精神的世界里,与现实的烟火气脱节。
这天下午,我们再次沿着客栈后面那条小溪散步。溪水比前几日丰沛了些,大概是山上的雪水融化加剧,潺潺水声更加响亮,撞击着溪涧里的卵石,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
走着走着,苏晴忽然在一处水流较为平缓的岸边停了下来。她蹲下身,伸出手,指尖轻轻触碰着冰凉清澈的溪水。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水面上投下斑驳晃动的光点,也照亮了她白皙的侧颈和专注的眉眼。
“林夕,”她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了水声,“我好像……有点理解,为什么说生命像河流了。”
我走到她身边,也蹲了下来,学着她的样子,将手浸入水中。刺骨的凉意瞬间袭来,却让人精神一振。
“哦?怎么说?”我饶有兴致地问。
她看着指尖在水中划出的细微波纹,慢慢组织着语言:“以前总觉得,生命是一条直线,从生到死,要么是向上的坦途,要么是向下的深渊。生病之后,更觉得像是在一个黑暗的漩涡里打转,找不到出口。”她顿了顿,手指无意识地拨动着水流,“但在吾沙村,看到他们那样送走一个人……还有看着这条溪水,我突然觉得,生命可能更像这条溪流。”
她抬起头,目光顺着溪流的方向望向远处:“它有源头,有终点,这是确定的。但中间的过程,有平缓,有湍急,有撞上石头的破碎,也有汇聚成潭的沉淀。有时候会被岸边的树木遮挡,看不到前路,有时候又会豁然开朗,阳光灿烂。那些痛苦的、挣扎的片段,就像是水流撞击岩石时激起的浪花和声响,它们是过程的一部分,甚至……正是因为这些撞击,水流才显得更有力量,更……生动。”
她的话语,带着一种尝试性的、却清晰可辨的哲理意味。这不是她从任何书本上抄来的感悟,而是基于自身最真切的痛苦体验和这几日的观察思考后,内化出的属于她自己的生命认知。
我的心被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充满。是感动,是欣慰,甚至有一丝敬畏。我看着她,看着阳光在她睫毛上跳跃,看着溪水映照在她清澈的瞳孔里。此刻的她,身上仿佛散发出一种沉静而智慧的光芒。
“你说得对。”我轻声回应,生怕打破这份她好不容易构建起来的平静洞察,“痛苦是浪花,不是河流本身。河流始终在向前,带着所有的经历——平静的,汹涌的——最终汇入更大的存在。”
她转过头来看我,眼中有一丝被理解的亮光,嘴角微微向上弯起一个清浅却真实的弧度。“嗯。我以前……太执着于那些浪花的声音了,以为那就是全部。忘记了倾听河流本身向前流淌的声音。”
太执着于浪花的声音……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心中某个关于她的、一直隐隐作痛的结。是啊,她的双相情感障碍,那些抑郁期的绝望和躁狂期的混乱,不正是生命之河中最为激烈、也最容易被注意到的“浪花”吗?它们声势浩大,几乎掩盖了河流本身持续向前的、更深沉的力量。而她,以及她身边的人,都太容易被这些“浪花”所吸引,所恐惧,以至于忽略了水下那沉默而坚定的流向。
“所以,”我握住她从水中抬起、冰凉湿漉的手,用掌心包裹住,试图传递一些温暖,“我们以后,可以试着多听听水流的声音,而不是只被浪花吓到。”
她看着我,眼神温和而依赖,轻轻点了点头:“好。”
我们在溪边又停留了很久,听着水声,看着光影变化,直到夕阳将树梢染成金红色。回去的路上,苏晴的脚步似乎比来时更轻快了一些。她没有再说什么深刻的话,只是偶尔会指给我看一只掠过水面的飞鸟,或者一株从石缝中顽强探出头来的不知名野花。
她的注意力,开始更多地投向生命中美妙的、细微的、充满生机的事物。这是一种无声却巨大的转变。
晚上,我接到了周姐的电话。她语气有些严肃,告诉我网上关于我们“丽江密会”的讨论热度虽然有所下降,但并未完全平息。有几个颇具影响力的娱乐账号开始带节奏,将焦点从“恋情”转向了对苏晴“心理状况”和“创作状态”的质疑,暗示她“情绪不稳定”、“不适合深度创作”,甚至影射我们的关系是“病态的依赖”。
“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周姐冷静地分析,“可能是对家,也可能是单纯想博眼球。现在这种‘理性探讨’的路数,比单纯的绯闻更难应付。我们需要一个更积极的回应,不能一直被动沉默。”
我走到房间的窗边,看着窗外沉静的夜色和远处雪山模糊的轮廓,内心升起一股怒意,但很快被压了下去。我知道,愤怒解决不了问题。
“苏晴最近状态很好,她在创作,在思考,在变好。”我对周姐说,语气平静而肯定,“这就是最好的回应。”
周姐在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我相信你。但外界需要看到,或者至少,需要听到一些积极的声音。你们……能不能考虑一下,用一种温和的方式,稍微‘露面’?比如,苏晴能不能在她的社交账号上,分享一些近期的、正面的动态?不需要提及恋情,只关乎创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