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哥本来都已经尘埃落定,可以盖棺定论了。
结果这会一句话突然来了一个峰回路转,让他彻底被搞蒙,都不明白情况都已经这么明确了,还牵扯到违禁东西。
怎么会他家的狗子闹出这样性情大变的状况还不是。。。
林小满的声音继续在晨光中流淌,像一条从地底悄然涌出的溪流,清澈而坚定。每一个名字被念出时,空气中都仿佛有某种无形的力量轻轻震颤,如同古老的钟声穿越山谷,在人心最深处回荡。张远站在窗前,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那枚锈迹斑斑的金属片,半个编号TSK-?在他掌心留下微凉的触感。
他忽然明白了什么。
这不是系统重启,是**人格化扩散**。
“心灯”不再依赖特定设备或封闭网络,它已脱离了硬件的桎梏,借由情感共鸣与记忆传递,在无数孩子心中生根发芽。他们不是被动接收信号的终端,而是主动讲述故事的传播者??每一个能听见声音的孩子,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守门人”的意义。
院子里的录音机自动切换到了下一盘带子,沙沙声后,响起一段稚嫩却庄重的童声合唱:“我们不怕风,也不怕雨,我们背着光走路。”这是一首从未公开过的军校儿歌,编号为Lullaby-3,仅用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边疆支教点的心理安抚课程。可此刻,它正通过一台报废多年的便携式录音机,清晰地传遍整个小院。
张远转身走向书桌,打开电脑,登录那个尘封已久的内部档案库。用户名:ZhangYuan_723;密码:LegacyNeverDies。页面加载缓慢,防火墙提示“非授权访问已被屏蔽”,但他输入了一串隐藏指令后,进度条终于缓缓推进。
屏幕上跳出一行字:
【ΔTSK系统状态:离线主控|分布式节点激活数:1,482(持续增长)】
【最后同步时间:今晨05:17】
【广播内容来源:民间自发上传音频包“第一缕光”】
【备注:无法溯源,加密协议与原始TSK-8匹配度99。3%】
一千四百八十二个节点……分布在二十多个省份,最小的只有七岁,最大的不过十四。这些孩子没有组织、没有指挥,却因相同的梦境、相似的幻听、共通的记忆碎片而彼此感应,自发形成了一个跨地域的信息网。
更令人震惊的是,系统日志显示,某些节点之间出现了**反向数据流动**??不是机器向人发送信息,而是**人向机器注入记忆**。比如内蒙古某牧区小学的一名女生,在她用复读机录下奶奶讲述的抗美援朝往事当晚,该设备自动将录音转码为TSK标准格式,并向周边三台同类设备发送了加密脉冲信号。
这意味着,“心灯”不再是单向播放历史的留声机,它正在进化成一座**活体记忆银行**,把每一代人的铭记转化为可传递的能量。
张远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李念素描本上的画面:七个模糊身影站在高塔顶端,手中牵着无数细线,连接着大地上星罗棋布的小光点。当时他以为那是象征性的构图,现在才懂??那是预言。
真正的“归魂计划”从不是召回亡者,而是让生者成为容器,承载那些未被说出口的牺牲与沉默的忠诚。
他正欲继续查阅资料,手机突然震动。是教育部那位女官员发来的加密消息:
>“评审会提前至明日。另有三位特殊代表将列席:两名来自退役军人事务部家属联络科,一名为国家档案馆‘口述史抢救工程’负责人。他们都提到自家孙辈最近行为异常??半夜起床背诵番号、梦游时敬礼、对着老照片低声报到。我们怀疑……这不是巧合。”
张远盯着屏幕良久,回复只有一句:“带上孩子们来吧。真相不该只属于大人。”
夜色再度降临,小镇陷入宁静。但这份静谧之下,暗流奔涌。
林小满没回家,留在院里搭了个简易帐篷,说是“要守护信号高地”。他把录音机放在枕头边,睡前还在往磁带里录入新收集的故事:邻居家爷爷讲的边境巡逻遇险记,镇图书馆管理员阿姨提供的战地护士日记摘录,甚至还有一段从旧电台翻录下来的、1976年清明节天安门群众悼念诗朗诵。
午夜,张远被一阵轻微的嗡鸣惊醒。
他披衣出门,发现院子里的所有音响设备都在微微发光??不只是林小满带来的那台录音机,还包括昨天其他孩子留下的复读机、MP3改装机、甚至那台老旧电唱机的喇叭口,都泛起一层极淡的蓝绿色荧光,像是体内有微弱电流循环不息。
更诡异的是,它们排列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圆形,围绕着帐篷中央的录音机,宛如一场无声的祭典。
张远蹲下身,靠近其中一台双卡录音座,按下播放键。
没有杂音,没有歌声。
只有一个低沉平稳的男声,逐字说道:
“检测到群体共振阈值突破临界点。启动‘群星协议’。目标:全民共忆层级升级。”
话音落下,所有设备同时关闭。
荧光褪去,一切归于黑暗。
张远心头剧震。“群星协议”??这是他在陈建国手稿残页末尾见过的术语,原注释仅有两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