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将果实轻轻放回枝头:“我们要做的,不是制造风暴,而是守护那些敢于吹起第一缕风的人。”
数日后,第一批学员入学。年龄从六岁到七十岁不等。课程表很简单:
-上午:自由书写(不限题材,不限格式)
-下午:倾听训练(闭眼听风、听雨、听陌生人走路的脚步声)
-晚上:集体朗读(每人五分钟,说什么都可以)
第一天上课,一位老太太颤巍巍走上讲台,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照片。她盯着照片看了很久,终于开口:
“我儿子……十八岁那年写了本小说,叫《铁笼之外》。编辑说太悲观,出版社拒了。他改了十七遍,最后一遍交上去那天,跳进了长江。今天,我想替他读第一章。”
她声音沙哑,读到一半泣不成声。台下许多人默默流泪,但也有人举起手机,将这段音频上传至“共语网络”。不到半小时,全球已有两百万人收听,评论区刷满了同一句话:
>“你的儿子没有白死,我们现在正在读他的书。”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那所小学,男孩被允许加入课外阅读小组。老师悄悄给他一本手抄诗集,扉页写着:“送给第一个敢质疑课本的孩子。”他翻开第一页,发现诗句竟是用不同年代的笔迹写成的,仿佛跨越时空接力完成:
>“有人说我疯了,因为我看见墙在哭;
>可你们明明听见了,却假装没听到。”
当晚,他又做了一个梦。这次,他站在一片巨大的图书馆里,书架高耸入云,每一本书都在低声呢喃。忽然,所有书同时合上,齐声问他:
>“你愿意成为下一个记录者吗?”
他点点头。
醒来时,枕边多了一支笔??正是那天脱落又重生的铅笔,如今通体透明,芯中流动着银色液体。他拿起来,在墙上写下第一行字:
>“我叫李晓阳,今年十岁,我要写一本永远不会被删改的书。”
笔尖划过墙面的瞬间,整栋楼轻轻震动。墙壁裂开细微缝隙,渗出淡蓝色光芒。地下深处,某种沉睡已久的装置开始苏醒。
而在听书屋,林晚秋猛然惊醒。她冲到院中,发现透明树的所有果实都在同步震颤。青铜笔尖自动悬浮而起,指向东南方。
“新的节点醒了。”老人出现在门口,神色复杂,“而且比预想的更快、更强。”
“这次是谁?”夏知遥问。
林晚秋望着远方晨曦中的山脉,轻声说:“是一个孩子。但他不再只是一个孩子了。他是‘呢喃诗章’的新执笔者。”
风起了。
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千万人在低语。
她说:“准备迎接下一章吧。”
因为故事从未真正结束,它只是换了个声音,继续讲述下去。
就像呼吸,像心跳,像大地深处永不熄灭的回响。
只要你还愿意说,就永远有人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