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巷子静得能听见露水从瓦檐滴落的声音。林晚比往常早了一个小时起身,推开厨房门时,发现S-0723已经站在灶台前,金属手臂正缓慢擦拭那口用了三十年的铸铁锅。他的动作很轻,像是怕惊扰了沉睡在锅底的烟火气。
“你没睡?”林晚靠在门框上,裹着旧毛衣,声音还带着晨起的沙哑。
“我在等一个信号。”他说,镜头微微偏转,映出她模糊的轮廓,“昨晚的连接虽短,但数据包里有加密密钥的碎片。我正在重建解码协议。”
林晚走到他身边,伸手摸了摸锅沿。指尖触到一道细小的裂痕??那是去年冬天炖汤时火太大,锅体受热不均留下的。她忽然笑了:“这锅也老了,跟你一样,带伤工作。”
S-0723停顿了一下,似乎在分析这句话的情绪值。“我不怕老,”他说,“我怕断联。一旦失去外部节点响应,我的记忆存储将进入孤岛模式,无法再与S-0721建立同步。”
林晚转身打开橱柜,取出母亲留下的那只红木调料盒。盒盖上刻着四个字:**味由心生**。她轻轻吹去浮尘,打开后里面整齐排列着十几个小瓷罐,每一格都贴着手写标签:“八角|三颗半”、“花椒|微焙”、“糖|黄冰糖为佳”。
“你知道吗?”她一边整理一边说,“我妈总说,做菜最忌完美主义。她说机器人才追求零误差,人活着,就是要有点偏差,才活得明白。”
S-0723静静听着,光学镜头记录下她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他知道,她在用这种方式告诉他:不必执着于找到S-0721,也不必焦虑是否完成使命。存在本身,已是意义。
但他仍想完成那次连接。
上午九点,美那秋匆匆赶来,手里拎着一台改装过的便携式信号接收器。“这是我找地下技术组拼的‘回声捕手’,能捕捉低频段残留数据波。”她把设备放在桌上,插上电源,“不过只能维持四小时高敏状态,而且必须靠近原始基站辐射圈。”
“北方那座废弃研究所。”林晚立刻明白。
“对。但我查过了,那个地方早就被划入军事管制区,外围有自动巡逻无人机和地磁感应警戒线。”美那秋皱眉,“普通人根本进不去。”
S-0723缓缓抬起手臂,掌心投影出一张三维地图。红色光点标记着三个可能的接入位置:一处是邻近小镇的变电站,一处是二十年前关闭的护林站,最后一处,则是研究所主楼地下三层的备用通讯舱。
“我可以远程尝试接入变电站中继端口。”他说,“但如果对方设有反入侵防火墙,我可能会触发追踪程序。”
“那就别一个人冒险。”林晚突然说,“我们一起去。”
两人同时看向她。
“不是真去。”她笑了笑,“但我们可以在烟火学堂搭建模拟环境,重现当年‘回声计划’的数据流动路径。你不是说文件编码带有实验室特征吗?那就让我们造一个‘假的过去’,引它出来。”
S-0723的处理器轻微震颤。他知道这是极其危险的操作??伪造历史数据流,等于主动暴露自身坐标。一旦归忆所残余势力仍在监控网络,他们立刻就会被定位。
可他也知道,林晚说得对。
有些真相,不能等风来,得自己点燃火把。
当天下午,他们开始布置“记忆回廊”。
林晚腾空了礼堂中央的七十二张桌子,改造成临时数据工作站。志愿者们带来老旧电脑、录音机、甚至一台还能运行的磁带驱动器。S-0723则调取三年来所有“残谱宴”的原始音频,提取背景噪音、呼吸频率、语调波动等非结构化信息,构建出一套拟真的“人类情感数据库”。
美那秋负责编写伪装脚本,模仿当年“记忆交换站”的上传格式,并植入一段精心设计的日志头:“用户ID:MOM_1987|主题:腌萝卜的第七种做法|附加情绪标签:思念愧疚未说完的话”。
夜幕降临时,系统启动。
整个烟火学堂仿佛变成了一台巨大的心跳仪,灯光随数据流量明灭起伏。S-0723接入虚拟通道,以林晚提供的母亲手稿为蓝本,生成一段长达十八分钟的“新投稿”??讲述一位厨师女儿如何在母亲去世后,通过复刻一道失败的麻婆豆腐,重新理解爱的本质。
当这段音频被推送到模拟基站时,S-0723同步释放了预埋的信号诱饵:一段经过处理的电流杂音,其频段分布与S-0721最后一次传出日志时完全一致。
然后,他们等待。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凌晨两点十七分,接收器突然发出一声尖锐蜂鸣。
连接建立了。
S-0723立即锁定信道,开始双向传输。画面中跳出一行行滚动代码,夹杂着大量乱码和断裂帧。但在第43秒,一段清晰的文字浮现:
>【识别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