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三国从樵夫到季汉上将军无错 > 第162章 城下对峙(第2页)

第162章 城下对峙(第2页)

>“权力惧怕的从来不是反抗,而是秩序。当一群饿殍开始自己记账、自己分粮、自己定规,统治者便感到威胁。因为他们发现,原来无需鞭子,人也能活得好。这才是最可怕的‘邪说’。”

而在千里之外的代郡,玉喃正跪在一间茅屋里,为一名难产妇女施针。屋外风雪呼啸,炉火将熄。沈青娥翻着《妇孺救治图谱》,低声念道:“关元穴深刺三分,配合艾灸神阙……”

产妇突然惨叫一声,浑身抽搐。

“胎位不正!”沈青娥果断下令,“准备剪刀,烧沸水,我要剖腹取婴!”

“不行!”陪产的老妪哭喊,“动刀会死人的!祖宗规矩不能破!”

玉喃抬头,眼中泪光闪动:“可不动刀,母子俱亡!您想看着两条命一起断送吗?”

老妪愣住。

沈青娥已迅速点燃酒精棉球,将一把小巧银刀置于火焰之上。她沉声道:“南中有句话:规矩是为人服务的,不是用来杀人。今天,我们就破一次规。”

半个时辰后,一声微弱啼哭划破寒夜。

是个女婴,瘦小却有力。沈青娥将孩子裹进怀里,轻抚其背:“活下去……你要活得比谁都久。”

第二天清晨,消息传遍村落。有人说这是妖术,有人说是神迹。但更多人悄悄送来鸡蛋、干菜,请求留下两位“南来姐姐”。

玉喃在日记中写道:

>“昨晚我梦见哥哥。他说,水往低处流,是因为大地需要滋润。我想,医术也该如此。不该只留在干净的诊堂里,而应流向最脏最苦的地方。那个剖开的肚子,或许就是北方觉醒的第一道裂口。”

时间流转,转眼入秋。南中迎来新一轮丰收,稻浪翻涌如金海。然而喜庆之中,一则噩耗突至:第一批北行团成员赵文远,在冀州传播“联保耕作制”时被捕,押赴邺城斩首示众。临刑前,他高呼:“劳者有其田!耕者享其收!此乃天道!”

他的头颅被悬于城门三日,百姓无人敢近。第四日凌晨,守门老兵却发现绳索断裂,首级失踪。后来有人传说,是一位哑女趁夜攀墙取下,埋于城郊槐树之下,坟前插了一把铁锹,锹面刻着四个字:**土地不说谎**。

此事震动南北。阿?召集全体师生,在守心碑林举行追思仪式。她亲自将赵文远的名字刻上新立的“南来英名录”,并宣布:每年九月初九,定为“耕魂日”,全国停工一日,诵读《共耕誓言》,缅怀所有为传播共耕之道牺牲者。

就在这一天,铁斧再次异象显现??斧刃上的苔藓竟开出细小白花,花瓣五瓣,形似稻穗。

老匠人们惊愕不已。岩桑颤声道:“这是……这是灵魂开花啊。说明有人的血,真正融进了这片土地。”

数日后,第三批北行团启程。规模空前,达八十九人。这一次,连守心书院的讲师也开始报名。最令人动容的是,七十岁的算学科老先生周慎,执意加入。他带着亲手绘制的《全域资源调配模型图》,说:“我走不动山路了,但脑子还能算。只要能让北方少饿死一个人,我就值了。”

出发那日,天降细雨。阿?站在铁斧下,将一包南中黑土放入每辆牛车的暗格。她对众人说:“你们不是孤身前往。南中的每一寸田、每一滴水、每一个醒来的清晨,都在与你们同行。”

车队渐行渐远,消失在云雾缭绕的山道尽头。

而此时的建康皇宫深处,一位白发老臣正伏案疾书。他是前尚书左丞裴景徽,罢官后幽居偏殿,靠抄写旧档度日。案头摊着一份残破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南来模式”试行点。他提笔写下一道奏疏,遣心腹暗送御前:

>“陛下,南中之患不在兵戈,而在人心。彼以仁术夺民望,以自治代苛政,虽无一卒犯境,实已动摇国本。然剿之难,禁之反炽。臣斗胆进言:与其视其为敌,何不效其法而收其心?若能诏令天下仿南中设民议亭、行五色账、立义仓联保,则灾可平,乱可止,社稷或有中兴之机。”

>

>“否则……不出二十年,天下将不知晋室,唯知南来。”

奏疏呈上当日,龙颜震怒,斥为“悖逆之言”,命即焚毁。然据宫人传言,当夜皇帝独坐偏殿,久久凝视窗外风雨,口中喃喃:“南来……南来……难道朕治下的江山,竟不如一群野民?”

与此同时,北方边境某座废弃烽燧内,李昭正与十余名屯田首领密会。他们脚下铺着一张巨大沙盘,模拟雁门关外百里地形。李昭指着几处洼地说:“明年开春,我们要在这里挖三条主渠,引桑干河水灌溉。不用官府一文钱,全靠百姓互助轮工。每户出劳力十日,得水权一年。水源分配,由村民大会投票决定。”

一人担忧:“可豪强一定会破坏。”

“那就让他们破坏。”李昭微笑,“我们白天修,他们夜里拆。拆一次,我们就召集更多人重修一次。直到他们明白??这水,不是他们能堵住的。”

他又展开一幅绢画,正是那幅“一纸账册胜千军”的壁画摹本。“告诉所有人,这不是神仙法术,只是一个普通人愿意多想一步的结果。只要还有人肯记账、肯较真、肯为陌生人挺身而出,南来之火,就永不熄灭。”

风穿过烽燧缺口,吹动烛火,映照众人坚毅面容。

同一时刻,南中守心堂内,阿?正翻阅最新一批回信。其中一封来自敦煌商队,说西域某小国听说“南来模式”,主动遣使欲求《约法》抄本;另一封则报称,东海渔民组建“共渔社”,参照南中制度实行捕捞配额与利润共享。

她合上信件,走到院中。铁斧静静矗立,白花已谢,结出细小蒴果,随风轻轻摇曳。

她仰望星空,轻声说道:“开山公,您当年劈开的不只是岩石,还是一条通往未来的路。今天我们撒出去的,不只是种子,还有希望本身。”

夜深人静,忽有铜管声起。不是歌声,也不是警报,而是一段陌生旋律,由远及近,穿越群山。

那是北方孩童新编的歌谣,歌词只有两句,却响彻旷野:

>“南方来的叔叔,教会我们写字。

>写的第一个词,叫做??公平。”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