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三国从樵夫到季汉上将军 > 第154章 乱世初显感谢天街巡游者大大打赏(第3页)

第154章 乱世初显感谢天街巡游者大大打赏(第3页)

牛金听后,只淡淡一句:“教育,才是最坚固的城墙。”

秋收之际,南中大穰。仓廪充实,市集繁荣,更有商队自西域远来,惊叹于此地秩序井然、民风淳朴。朝廷巡察御史再度奏报:“牛公治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三代之治,不过如此。”

刘禅览表,久久不语,终提笔朱批:“此人不在朝堂,却胜十万雄师。”

然而,就在这一年冬至,北方传来噩耗:司马懿率十万大军突袭汉中,连破三城,赵云之子赵统战死沙场,阳平关告急!

消息传至南中,群情激愤。各部首领齐聚,请求牛金率军北援。孟琰跪地泣请:“老师!国家危难,您怎能袖手旁观?虎贲营将士皆愿追随您再上战场!”

牛金站在雪地中,望着北方阴沉的天空,良久方道:“我早已说过,守护和平的人,有时也必须成为屠夫。”

次日,他登上议事坪,当众取下墙上悬挂多年的旧斧,轻轻擦拭刃口。然后转身面对百姓,声音洪亮如钟:

“我知道你们害怕战争。我也怕。怕看到孩子变成孤儿,怕看到母亲抱着尸体哭嚎。可若今日我们闭眼装睡,明日战火就会烧到你们的田埂、你们的学堂、你们孩子的书桌前!”

他举起斧头,指向北方:“我不再是将军,但我仍是汉人!南中子弟若愿随我出征,现在站出来!”

刹那间,鼓声雷动。壮年男子纷纷解下农具,抽出猎刀,列队成阵。妇女们连夜缝制战袍,老人宰牛杀猪,为出征者备粮。短短七日,一支由八千南中勇士组成的“义耕军”整装待发,人人臂缠白布,上书“为田而战”四字。

出发那日,漫天飞雪。孩子们站在路边,齐声朗诵《千字文》为将士送行。牛金骑在一匹黑马之上,不再赤足,不再布衣,而是披甲执斧,目光如电。他最后回望一眼这片他曾用锄头唤醒的土地,低声道:

“等我回来时,希望还能看见你们在插秧。”

大军北上,势如奔雷。途经巴郡,百姓夹道相迎,箪食壶浆。抵达汉中前线时,司马懿闻风震惊,不敢轻进。双方对峙于定军山下。

一日夜半,牛金亲率五百死士突袭敌营,火烧粮草,斩将夺旗。魏军大乱,误以为蜀中主力来袭,仓皇后撤三十里。此战虽未全胜,却极大提振士气。诸葛亮闻讯,激动得热泪盈眶,连叹:“天不亡汉,牛公犹在!”

战后议和,魏国被迫退兵,归还所占城池。季汉转危为安。

班师途中,孟琰问:“老师,接下来您要去哪里?”

牛金望向南方群山,轻声道:“回去种田。”

“可天下人都等着您做太傅、做大司马……”

“那不是我的使命。”他笑了笑,“我的使命,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安心地弯腰插下一株秧苗,而不必担心明天会不会有炮火炸毁他们的家园。”

两年后,南中再办“共耕大典”,牛金已年逾七旬,步履蹒跚,但仍坚持亲手扶犁。典礼上,一名幼童跑上前,递给他一颗熟透的稻穗,奶声奶气地说:“爷爷,这是给您吃的。”

牛金接过,咬了一口,嚼得缓慢而认真。

“甜吗?”孩子问。

“甜。”他眼中泛起微光,“比蜜还甜。”

当晚,他在学堂墙壁上又添一行字:

**“生于忧患,成于耕耘,归于无声。”**

数月后的一个清晨,人们发现茅屋空了。药箱留在桌上,书卷整齐摆放,门口泥地上,只留下一串浅浅的脚印,延伸向远方的山林。

有人说,他又去了更偏远的村寨行医;有人说,他隐居深山著书立说;还有人说,某个暴雨之夜,有人看见一位白发老人站在滇池岸边,用铁锹凿开岩石,引水入田,第二天清晨,那里真的出现了一条新渠。

无论何处,每当春风吹绿大地,农人总会指着某座无名山丘说:“那儿,曾经住过一个种田的将军。”

而他的名字,早已不在史册显赫之处,却深深扎根在每一粒饱满的稻谷里,在每一盏照亮童年的油灯中,在每一个相信“耕者有其田,学者有其光”的人心深处。

岁月流转,江湖寂寥。

唯有大地记得,谁真正为它流过汗,洒过血,守过夜。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