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相国在上笔趣阁无错版 > 269反击(第2页)

269反击(第2页)

日记继续写道:

“十年前,我偶然路过此地,听见风中有哭声。起初以为幻觉,后来发现每逢月圆之夜,声笼便会自动启动,播放那些名字。我去查档案,才知道这里曾是转运站??十七村遇难者遗体曾暂存于此,awaiting焚化。没人记得他们,连骨灰都没留下。”

“我本想拆了它。可某夜我梦见一个穿红裙的小女孩站在我床前,说:‘叔叔,你能帮我找妈妈吗?’醒来时,录音带正倒带重播,而屏幕上多了四个字:**我想回家**。”

“我不敢关它。我怕一旦切断,她们就连这点声响都没了。”

“后来我搬来这里守着。每天给机器除尘,换电池,听它一遍遍念名字。有时我觉得,这不是机器,是她们的嘴。”

“如果你们看到这本日记,请不要毁掉它。让它继续说下去。哪怕只是噪音,也好过彻底沉默。”

赵铮读完,久久不语。他走到声笼前,伸手轻触金属外壳,冰冷刺骨。忽然,机器嗡鸣一声,屏幕闪烁,跳出一行新字:

**王招娣七岁想妈妈**

赵铮浑身一震。这个名字,他曾见过??在《承言录》第一卷附录中,十七村遇难者名单里,排在第三位。

“原来如此。”他闭眼,“它不是故障……是在求救。”

当夜,赵铮下令将声笼接入共心网络,允许其信号在全国范围内广播,同时启动“寻亲响应计划”。凡听到名录中名字者,若知情,可前往最近的回应站提交信息。

三日之后,第一封回信抵达。

寄信人是一位九十六岁的老妇人,住在南方小镇。她说自己原名柳素娥,与王招娣的母亲是闺中密友。当年屠村前夜,她曾托人送一条红绣鞋给小女孩作生辰礼,后来战乱失联,一直不知其生死。读到广播后,她整夜未眠,写下回忆:“那孩子最爱唱歌,嗓门清亮,常站在田埂上唱《采莲谣》。她妈说,等太平了,要送她去书院学乐。”

这封信被制成音频,在下一个十七分钟周期播放时,嵌入声笼的广播流中。

奇迹发生了。

原本机械重复的名录,在念到“王招娣”时,声音忽然变了??不再是电子合成音,而是一个稚嫩女童的嗓音,轻轻哼起了《采莲谣》片段,仅两句,便戛然而止。

现场所有巡护使跪地垂首。

赵铮取出随身携带的最后一枚旧铜牌??上面刻着“静默军逃兵?无名氏”,是他当年在战场拾得。他将其轻轻贴在声笼表面,低声道:“孩子,我们听见了。现在,轮到你说。”

与此同时,京城皇宫内,启平帝之孙??现任君主景和帝正独自坐在明镜殿中。他面前摆放着一台复刻版共心器,连接着国家声库。近年来,他痴迷于整理百年前的语音档案,尤其关注李昭弥留之际那段“我在”洪流。

今晨,他突然发现一个细节:在万千声音交汇的第十一分零三秒,背景中有一段极轻微的呼吸声,节奏异常平稳,与濒死者紊乱气息不符。他反复回放,放大频谱,竟从中分离出一句几乎不可闻的低语:

“够了……很好。”

那是李昭的声音,清醒而满足。

景和帝猛然起身,冲出宫殿,直奔太庙。他命人打开历代帝王灵位旁的秘阁,取出一份尘封诏书??乃启平帝晚年亲笔,严禁后世篡改民声体系。

他展开诏书,在末尾空白处提笔写下新谕:

“自今日始,皇帝每年承言节须亲赴望归村,于言冢前静坐三时辰,不带仪仗,不发圣谕,唯倾听百姓之声。若有遮蔽真言之举,即视为违祖训,天下共讨之。”

笔落墨干,窗外雷声骤起,一场春雨洒落宫檐。

而在遥远的西陲驿站,一名旅人正围炉夜话。他自称是流浪乐师,怀抱一把破旧琵琶。酒至半酣,他忽然拨弦而歌,唱的不是俚曲,而是一段从未听闻的调子,旋律凄婉,词曰:

“青石阶前雨未歇,共心灯下影成叠。

亡者语如潮水来,生者泪比春江阔。

莫道人间无回响,一言既出魂亦活。

纵使千载皆沉默,我今开口即破寂。”

歌声落时,炉火忽爆,火星飞溅如星雨。一名孩童惊问:“叔叔,这首歌叫什么名字?”

乐师微笑:“它没有名字。但它会被记住。”

翌日清晨,孩童将歌词抄在纸上,投入驿站回应站信箱。七日后,此信辗转送达真言塾。小满读罢,老泪纵横,提笔批注:“此为《破寂》变调?第二章,收录于《承言录》第三百零一卷,题曰:**言种不灭**。”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