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在略显压抑的气氛中结束。杜燕妮率先离开,段兴澈也忧心忡忡地抱着电脑出去。
池锦收拾东西稍慢了一步,正准备离开时,陈以声仿佛不经意地开口,声音比刚才缓和了些许,却依旧保持着上司的距离感:“筛选方向可以更大胆些,也不必完全局限于新面孔。有时候,回头看看,或许会有惊喜。”
他说着,随手拿起旁边的一份行业简报,状似随意地翻到某一页,上面恰好有关于近期体育赛事的报道,其中一块篇幅提到了马术。
池锦察觉他的提示,顺着他手的方向看去。
陈以声白晰且因用力而微微泛红的指腹,不着痕迹地点了点报道中一个名字——“岳凯儒”。
“因为那篇专栏,有不少媒体挖你走吧?”
“您怎么知道的?”
“很简单。”陈以声一笑,“没有编辑部想错过好编辑。”
“谢谢,再好的编辑两周时间也未必赶得出来。”
“你可以做到。”他语气笃定,“沿着这个方向试试。”
岳凯儒——她笔下那个悲情英雄、头号输家,在报道之后戏剧性加冕,身份、故事、格调都有了,甚至因为报道的前瞻性,他的团队还曾特意发邮件感谢过钟心传媒的“慧眼识珠”。
这么说来,这确实是一个极佳的人选。
“谢谢陈主编提醒。”池锦心中豁然开朗,语气却保持平静,“我立刻评估这个方向的可能性。”
陈以声点了点头,不再多言,重新低下头看文件,仿佛刚才只是一次寻常的工作交流。
池锦转身离开会议室,门在身后轻轻合上。肩上的压力并未减轻,但行进方向,却确实因为陈以声的点拨,骤然清晰了起来。
接下来的两天,A组又仿佛上了发条的机器,全力运转。池锦作为核心,几乎住在了办公室,协调各方,梳理脉络。
连B组的人都调侃,说纸媒这帮“养老院”的老家伙,好像突然返老还童,斗志昂扬。
杜燕妮虽嘴上严厉,但在关键时刻展现了主编的魄力与人脉。她亲自出面,以《面孔》主编的身份与岳凯儒的团队进行了对话,而郭鑫自知前期名单有失水准,将功补过的心思格外迫切,迅速且高效地辅助杜副编,初步敲定了拍摄写真和深度专访的意向。
段兴澈则化身细节控,全力辅助两位前辈,处理各种沟通琐事,确认行程细节,忙得脚不沾地,却成长飞速。
连午饭时分,池锦都捏着笔在草稿纸上勾画不停,她习惯用纸笔捕捉灵感,各类点子散落在纸页间。
“诶诶,小池组长,小心别把笔当筷子使了。”秦显成端着餐盘打趣道。
“食堂的饭本身看着就不怎么健康。”欧阳媛道,“你们这忙的,我都好几天没看见段兴澈小朋友了。”
“他最近上午都出外勤,挺忙的,下午才回来。”池锦一边勾画一边说,“不行,我现在就得去问一下活阎王。”
“活阎王是谁?”秦显成问。
“她给陈主编的专属爱称,之前陈大王对她温柔了点,这称呼冷藏了好久呢。”
“他就在饮料机那边呢。”秦显成向后指指,“《童年》的主编姜虎、《她制》的副主编刘映月还有……”
“还有《秋日来信》的沈心彤,我们主编。他们几个在这儿群英荟萃呢。”
池锦生怕这个问题待会就忘了,拿起纸笔就往饮料机的方向快步走。
“陈、陈主编!”池锦跑过去,拿起草稿纸,“等下……我找找……写在哪来着?”
“是你呀小丫头。”酒桌上见过的刘映月扑哧一笑,用手指点了点自己的脸,提醒她沾到了笔水。
可池锦找得太认真,并未察觉刘映月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