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命令清晰而果断,完全是对下属布置工作的态度,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是,陈主编。”
池锦压下心头翻涌的情绪,同样专业地回应。
段兴澈起身:“那咱们来分配一下任务。人选个雷区,选谁不选谁,怎么做深又不惹怒粉丝,尺度太难拿捏。鑫哥,我看你出过好多期文娱面孔,这个麻烦你先来初步筛选吧?”
“好。”郭鑫点点头。
杜燕妮提醒道:“郭鑫。你去搜集最近三个月有作品上映、有话题度、且个人经历有挖掘点的文娱圈艺人资料,重点是那些口碑有争议、有转型意愿或者公众形象与私下反差大的。”
池锦突然想到一个主意:“可以优先选择之前投稿过文娱面孔的艺人工作室。既然之前有过合作,现在再邀请他们登封面,对方的配合度应该会很高。”
“明白!”郭鑫点头。
“赵姐。”段兴澈看向赵姐,“风险评估预案这部分你比我们几个擅长,麻烦你牵头,重点评估粉丝舆论风险、艺人团队配合度风险,以及最坏情况下对我们声誉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好。”
“咱们争取在十二月刊试水一下。”池锦说道,“一个月的时间,紧锣密鼓一些,来得及。”
“好!”众人齐说着,互相鼓气。
池锦则深吸一口气,打开电脑,开始起草详细的方案框架。她知道,陈以声给的“一周”时限,意味着他需要看到的是成熟可行的思路,而非一个粗糙的概念。
整个A组仿佛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虽然前路未卜,但目标明确,所有人都动了起来。
第43章。柳暗花明
十月底的小会议室,空气凝滞得仿佛能拧出水来。池锦和段兴澈将反复核查过的材料一式两份,工整地放在陈以声和杜燕妮面前。
PPT详细展示了筛选出的几位文娱候选人分析、风险评估预案以及初步的版面设计构想。
起初的汇报还算顺利,但当杜燕妮翻看到候选人名单详情时,眉头越皱越紧。
段兴澈紧张手抖,不小心两翻两页PPT,杜燕妮将笔往桌上一扔,发出不大却足以让气氛凝滞的声响。
“池锦,这就是你们A组筛选了一周的结果?”杜燕妮的声音带着明显的不悦,目光锐利地扫过池锦,“这几个名字,要么是话题度够了但内涵经不起深挖,要么是空有资历但毫无市场吸引力。这就是你上次在会上信誓旦旦说的‘严格把控人选标准’?如果只是这种工作水平,那我们所谓的‘破圈’毫无意义,只会沦为同行笑柄。”
“杜主编,其实这个名单主要是……”段兴澈急于替师父解释。
“我在问池编辑。”杜燕妮毫不客气地打断。
这份名单主要是郭鑫凭借其多年文娱线人脉初步筛选的,她虽觉不妥但碍于组内协作和尊重前辈,本想借此引出讨论。换言之,她本想借着初步汇报,让陈以声指点一二。抛开别的不谈,陈以声专业上还是非常靠谱的。
陈以声忽然有了动作,他身体微微前倾,手指点在那份名单上,语气沉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压力,目光先是扫过段兴澈,最后落在池锦身上:“杜主编的质疑很对。雷声大,雨点小。这就是你们交出的答卷?如果仅仅是把市面上炙手可热的名字罗列出来,而不去做深度研判和价值挖掘,那和我们和追逐流量的快餐媒体有何区别?”
他心里明镜似的,知道这名单并非池锦亲手筛选。但他的批评没有具体点名郭鑫,而是直接落在了“A组”和作为小组长的池锦身上,这是一种更严厉的、不容推诿的问责。
池锦脸颊微热,但她稳稳迎上陈以声的目光,没有回避,坦然承担:“陈主编批评的是,是我们前期方向把握出现了偏差,过于追求安全牌,缺乏突破性思考。我们会立刻重新评估,调整方向。”
陈以声注视了她几秒,那目光似乎能穿透她强装的镇定,看到背后的难处与挣扎。但他并未因此放缓语气,反而提出了一个更苛刻的要求:“意识到问题就立刻修正。十一月下半月刊,原定十二月上市的那期,提前启动,作为新封面计划的试水刊。”
“十一月下?”段兴澈忍不住低呼,“时间太紧了吧!”
活死阎王。
池锦暗骂。
“正因为时间紧,才能逼出你们的潜力。”陈以声语气不容置疑,“而且,第一期试水,不要选择争议性过大的明显‘流量’。我要一个能保证格调、不至于让老读者大跌眼镜,但同时具备破圈潜质和深度挖掘价值的人物。口碑和话题,必须兼顾。”
“如果做不到,池锦。”杜燕妮冷冰冰地补刀,“就是你无能,辜负了陈主编的破格提拔和信任。”
池锦不明白做不好这件事和她个人“无能”有什么必然联系,但深知杜燕妮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也懒得在这种时候争辩,只闷闷地应了一声:“明白了,我们会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