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1992矿场家属院陶南烛 > 4550(第9页)

4550(第9页)

完成的当天,陈逸凝就将画卷好,寄给了《群众艺术》杂志社的林编辑。

仅仅过了几天,家里的电话就响了起来。

陶振接起电话,只听了一句就惊喜地捂住话筒,朝屋里喊:“妈,是林编辑。”

陈逸凝小跑着过来,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才接过听筒。

电话那头传来林编辑激动不已的声音:“陈老师,您的画作我们收到了。编辑部的同仁们传阅后都觉得您画的真的是太好了。意境、笔法、情感,都是一流的。”

他停了下,说道:“所以我们决定用它做下一期的封面。”

又过了些时日,杂志出版了。

林编辑再次打来电话,声音比上次更加兴奋:“陈老师,大喜事啊。您的画引起轰动啦,我们编辑部收到了好多读者来信,我都给您收集好寄过去了。还有,省电视台文艺部的同志看到杂志后,非常感兴趣,打算专程派一个采访小组到矿区来采访您。”

几天后,林编辑果然亲自带着省电视台的采访小组来到了陶家。

小小的堂屋顿时显得拥挤起来,摄像机、灯光、话筒,这些平日里只在电视上见过的家伙什,让陈逸凝紧张得手足无措,手心不断冒汗。

“陈老师,别紧张,就像咱们平时聊天一样。”林编辑安慰她,“我们问,您回答就行。”

陈逸凝点点头。

记者问:“陈老师,看到香港回归的新闻,您当时是什么心情?”

陈逸凝面对着黑洞洞的镜头,声音有些磕巴:“就……就很激动……高兴……”

记者又问:“那创作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吗?”

“困难……就是……怕画不好,辜负了这好题材……”她的话语简短而朴实。

当记者问到:“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创作这幅《紫荆花开别样红》时最初的想法和感受吗?”

陈逸凝拽了拽衣服:“也没什么特别的想法,就是看电视的时候,心里头热乎乎的,咱们国家等了这么久,终于把这孩子接回家了,这是天大的喜事。”

“我就想啊,得把这高兴劲儿画出来。”

朴实的话语让众人都笑了。

采访结束后,林编辑说了另一个好消息:“陈老师,下个月在北城有个全国性的民间艺术交流展,我们杂志社是协办单位之一。”

“我极力推荐了您的这幅《紫荆花开别样红》,组委会考虑后,决定将它作为重点作品展出。”

“虽然展览的稿酬不算高,但场地费、作品运输费和装裱费都由举办方承担。

“也想邀请您一起去北城,住宿和往返火车票,举办方也负责。”

去北城?陈逸凝有些犹豫,她从未出过远门。

“去,必须去。”姜禾立刻道。

“是啊,妈,这是很好的机会。”陶振也在一旁附和。

陈逸凝还是有些怕。

陶冠泽将老伴的激动与不安都看在眼里,道:“我陪你去。”

林编辑摸了摸脑袋:“真不好意思,我们资金有限,同行人的费用怕是……”

陶冠泽大手一挥:“林编辑,我的住宿和路费都自己出。”

林编辑笑着点头:“那可以,陈老师路上也有个照应。”

定好了行程后,陈逸凝便给在北城的陶华打了个电话。

陶华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得几乎跳起来:“太好了妈,你和爸就放心来吧,到时候我去火车站接你们。”

为了方便联络,陶振还把自己的“大哥大”手机塞给了父亲,反复叮嘱:“爸,妈,有事千万别怕麻烦,一定立刻给我们或者陶华打电话。”

出发前一周,陈逸凝就开始翻箱倒柜,为带什么衣服而发愁。

这件太旧,那件太花,最后还是姜禾带着她去街上买了些新衣服带着。

又怕路上遇上小偷,陈逸凝特意在衣服内侧缝上了个小口袋,把钱和证件藏在了里面。

毕竟要出远门,她又煮了十几个鸡蛋,做了好些烙饼,买了几桶泡面和一把火腿肠,一股脑儿地全塞在了包里。

老两口带着大包小裹踏上了开往北城的绿皮火车。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