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这世界危在旦夕 周青峰 > 第四十三章 后勤比较(第2页)

第四十三章 后勤比较(第2页)

在松花江东岸,距离中俄边境不到三十公里。当中国军队的兵锋扫北,它不可避免是第一个遭受攻击的目标。

相比手持步枪或驾驶战车的士兵,军报记者的武器就是挂在脖颈上的德制“莱卡”相机。写报告的人此刻停在进入伯力城外的道路边,对着一辆被摧毁的超大型“移动堡垒”拍照。

“俄国佬真是有病啊!”

“移动堡垒”的代号叫“门捷列夫”。

是一辆近三米高,四点五米宽,十一米长,有四条履带,近两百吨重的笨重机械。它就像将一艘巡洋舰搬上了陆地,车体前部扛了门120毫米口径的加农炮。

这玩意正侧面装甲分别是150和100毫米,“灰狼”的那门50毫米战车炮根本打本不穿。另外它能慢速移动,且覆盖大型伪装网,空军想轰炸它也不容易。

这玩意的设计师就是搞出“元素周期表”那位门捷列夫的儿子,瓦西里·门捷列夫。他是海军工程师,梦想造一种“谁也没见过的,攻守兼备的移动堡垒”。

钢铁巨怪般的玩意根本不应该出现。但架不住普大帝大幅提升沙俄工业和经济实力后,其军方下令把这玩意造了出来。

这玩意是开战前一天从海路经过庙街方向运到伯力的,大概是想发挥“以一敌百”的作用。

国防军在进攻时被它吓一跳,尤其发现自家战车打不穿对方前装甲时,更是有点慌。陆军召唤空军轰炸,结果轰炸机看不清地面伪装网,炸了几次不成功。

最后解决这玩意又很简单,它移动和装弹速度都太慢,火炮又固定在正前方。两翼包抄的国防军步兵用“82无”轰了上百发。

“105,106,107……天哪,这玩意挨了整整108发破甲弹。小伙子们大概恨死这玩意了。”

军报记者绕着“门捷列夫”转了一圈数弹坑,又看向其炮口正对的方向——大概四百米外有一辆“灰狼”被其主炮命中,十几吨的车体被炸成散落的废铁。

这暴击过于骇然,可想象当时狂飙猛进,士气正高的国防军受了多大的惊吓。但这是“门捷列夫”唯一战果。

打开“移动堡垒”的车体后门……

这辆巨怪内部有八个乘员,全部死翘翘。破甲弹造成的金属射流将尸体切割成焦黑的肉块,目前尚未被清理。

啧啧啧……军报记者拍几张照片,叹息的摇摇头。

“造这么个粗苯玩意的资金和材料足够造十几辆常规战车了,作战效能要大几倍。俄国人的思路真是叫人搞不懂。”

在“门捷列夫”的旁边,成队的俄军从城中走出,缴械投降。这是个不满编的俄军步兵师,无论装备还是士气都很差。

俘虏们裹紧各自的军大衣,垂头丧气的走过“移动堡垒”,脚步杂乱。偶有人在寒风中抬头,看到被给予厚望的“门捷列夫”被蹂躏成不像样,叹声连连。

冬天对进攻方不利,但对基础设施差的防守方更糟。伯力太小,不足以支持长期战斗,不到十二小时就被拿下了。

俄国在远东都是类似没有后援的小城,城市规模还不如哈尔滨,不可能变成消耗性的“斯大林格勒”。

在12月3号,伯力、海参崴、赤塔、乌兰乌德等城市全部被拿下。分散布置的俄军十几个师给中国军队造成的麻烦还没风雪大。

前线军事记者采编的消息经过筛选后,在4号由国防部对外发布。欧洲列强对此大为诧异,当年拿破仑同样进攻沙俄,却在漫长的征途中遭到遭遇惨败。

暴风雪和严寒是法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可为什么同样是冬天作战,中国人反而势如破竹?欧洲民众不懂军事,可看了报纸新闻,无不对中国高看一眼。

欧洲军事家无不想法设法研究这个新课题,寻找中国军队获胜的秘诀。他们将这种一边倒的优势归结于铁路的运用、集中使用兵力、高效的后勤和动员。

可在伯力的军事记者看到另一面。

当掌管仓库的俄军军需官打开仓库,指着海运来的木箱喊道:“看吧,看吧,看看圣彼得堡的蠢货都干了些什么?

我们现在是冬天,可官僚运来了夏装。有一半的士兵在挨冻,叫人怎么打仗?

部队装备了五十挺图拉兵工厂生产的水冷重机枪,这是绝好的速射火力。可送来的弹药却是纳甘左轮的手枪弹。

这两种枪都是7·62毫米口径,但子弹完全不一样。

我敢打赌,同样的问题不止发生在伯力一个地方。但凡军队有好点的后勤管理,你们中国人就别想如此轻松的攻破我们的防线。

圣彼得堡总参谋部军需处的人要为失败负责,他们通通都该被枪毙!”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