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夜。
中国驻沙俄大使正式向俄罗斯帝国政府递交宣战书,双方正式进入战争状态。
隔天,待在帝都当纪委书记的周青峰收到来自圣彼得堡的一份电报。普大帝趁着双方通讯尚未完全中断,气急败坏的发了一份电文来……
“‘圣光’为什么不南下?”
电报是沙俄大使在撤离前,指明要给周青峰的。能让普大帝如此不顾风险直呼“圣光”之名,也是中国主动开战令其乱了手脚。
被选者们早就在等世界大战爆发,关注点也是沙俄何时内乱。大家都意识到这个列强中最薄弱的一环不是“浪得虚名”,绝对最先倒下。
可没人想到是中国推动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远东开打,沙俄不可能不救;如果不救,真会看到中国军队沿着铁路一路捅到叶卡捷琳娜堡。
就算因为后勤限制,捅不到叶卡捷琳娜堡,捅到伊尔库茨克,沙俄领土也丢了三分之一,且失去远东出海口。
如果救,德国可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机会;如果战败,俄共“布”必然趁机作乱。反正不管怎么样,沙俄死定了。
普大帝所有心血全白费,悲愤激怒之下没能控制住情绪,发了份电文质询周青峰。意思是“圣光”为什么没去打作为英法殖民地的东南亚?
周大爷待在纪委大楼的办公室内,瞧了眼电文,想象普大帝狂躁和不甘。他只撇了撇嘴,没做回复。
只因这位主终归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模样,成为天天坐在办公室里“指点江山”的臭官僚。随着国家实力越来越强,“圣光”团队反而不许他再乱跑。
过去嬉笑怒骂、战天斗地、百无禁忌的美猴王,蜕变成了端坐莲座、兢兢业业、仙踪渺渺的斗战胜佛!
算了,看内部战报吧。
军报记者充当战场观察员,开战前就被派往前线,准备记录这场伟大的复边之战。电报发不了太多文字,所有信息都由定期航班运回来。
第一份战报来自伯力方向,记者以自述方式描绘了战争准备的进程。开头第一段,“我们从哈尔滨出发,趁着江面尚未冻结,乘船沿松花江向东北方向前往佳木斯市。
虽然已是大雪纷飞,可沿岸无边无际的田地让我大吃一惊。我以为北方干旱只能种小麦,可佳木斯一带能种水稻。
此地东面是双鸭山,北面是鹤岗。船只继续向北能开到俄国控制的伯力,几十年前的中华故土,现在叫哈巴罗夫斯克。
向导是一名瘸腿的退伍兵,北疆建设兵团前进农场的场长,刚刚年满三十岁的汉子。他在船上向我讲述戍边扩土的过程。
佳木斯到伯力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天寒冷干燥,最低气温能到零下四十度。可在夏天的七月,这里炎热多雨,个别天能热到零上四十度。
伯力周边有大片的可开垦土地,俄国人完全视而不见。
中国屯垦人员开着蒸汽拖拉机在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两岸种地。每年种一季,能给国家上缴十几万吨粮食。
船只到前进农场时,我看到了驻扎此地的陆军六十三步兵师先导团,也看到了农场里修建的大型粮库。
粮库里是尚未脱壳的大米,农场还养了一千多头猪,上万只鸡,腌制的鱼肉近千吨,足够保障两万人吃三个月。
库存粮食按军需保障要求安排的,可以极大节省后方运力。铁路可以多多运输前线紧缺的弹药和油料。
北疆建设兵团的设立真是为国为民办了件大好事。不但安置了人口,还为军队供应粮食和后勤。”
现在的军报记者从连级军官转业,比后世只能在办公室写八股,到码头拍“渔船”的废物更有专业素养。他们不知道战争即将开打,却敏锐发现战争的气息。
“前进农场的居民大多是退伍兵,少部分的当地人,此外还有朝鲜人和日本人。我甚至见到俄国人也在农场干活。
按当地人的说法,过去中俄边境并无明确划分,黑龙江对面的俄国军警时常越界抢劫乃至杀人。
瘸腿场长表示前进农场刚建立的两年,跟俄国人交火上百次。双方都有正规军事人员,逮着机会就下狠手,死伤不少。
此外当地男多女少,婚姻问题极难。
中国男人娶俄国女人的情况不少见。只因俄国人也穷,且不擅经营。其官员大多毫无管理概念,只会抢掠。
我采访了过几名俄国媳妇。她们对俄国官员切齿痛恨,骂起来就犹如我们痛骂地主老财,恨不能对方全家火化。
俄国官员压榨自己人也毫不手软。如此严重的民族内部矛盾,或许可以为今后治理北疆提供便利。”
这份报告是一周前送来的,周青峰有些兴趣,翻找下却没发现最新的,有些失望。而此刻,写报告的军事记者已置身枪林弹雨的战场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