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这世界危在旦夕 周青峰 > 第四十一章 赤塔方向(第1页)

第四十一章 赤塔方向(第1页)

1917年12月1日。

俄国远东小城赤塔,城里居民大多窝在家里苦熬寒冬。

该市坐落在赤塔河和因戈达河的河谷地带,十九世纪中叶还是只有木头房子的小农村。也是沙皇流放犯人的苦役之地。

当地十二月的气温降低到零下二十几度,夜里甚至跌破零下三十度。户外降雪厚达一两米,积雪从屋顶滑落能将房门埋住。

人们若是想要外出,只能从屋顶阁楼爬出去。

目前赤塔城市规模不大,市中心的“十二月党人广场”只有零散居民活动。几座天主教和犹太教的教堂响着钟声,愈加显得大白天冷冷清清。

每到冬日,社会活动陷入停滞,人们尽可能避免外出,因为一不小心真的会被冻死。城里唯一还有点活力的大概就是火车站。

赤塔是西伯利亚铁路重要的枢纽站,车站附近有车辆修理厂和煤矿。

站台同样积雪,十来个蒙古和布里亚特劳工在懒懒散散的干活。俄族站长和列车调度员站在站内的玻璃窗后,眉头紧皱——中国劳工连续两天没来上班了。

俄国向远东地区扩张的过程就是欺压和屠杀当地土著的过程。目前赤塔城内俄罗斯人占优,却也只有一半人口而已。

剩下的是汉人、朝鲜人、日本人、蒙古人之类。这些劳工基本在底层干活,平日堪称任劳任怨,任打任骂。

自打近些年中国实力越来越强,汉人在远东的地位随之提升。加之背后有政府撑腰,汉人开荒、建村、办厂,带着枪,开着拖拉机出现在俄国人面前。

要说毛子对这种情况不担心是不可能的,驱逐打杀之类的招用过不知多少回。当地俄国军警要钱还要命,时不时跟武装垦殖的汉人爆发些矛盾。

可不管怎么办,汉人就是越来越多,且越来越抱团。

自打“北疆建设兵团”成立后,能看到千人规模的汉人悍然越境,不惜为争夺土地跟俄国边境守军爆发冲突。

那可不是背着几杆步枪来的汉人,而是开着装甲车,带着迫击炮来的,应该叫做武装渗透人员。沙俄边防人员根本打不过。

沙俄外交人员不知向中方抗议多少回。可中方顶多表示遗憾,并指出远东很多地方自古以来属于汉人定居区,现在不过是恢复常态。

时间长了,在远东地方土著发现给俄国人干活不如给中国人干活。俄国人也发现与其打打杀杀不如找中国人要一笔土地出让金。

只要能摆平事态,中国垦殖团一般会给钱,顺带将耕作范围扩大十倍,领着更多的同胞来种地盖房修碉堡。

至于西伯利亚铁路线上干活的中国人也多,甚至成为不可或缺的骨干。赤塔作为铁路重镇,是离不开中国劳工的。

“我有些不安,中国工人很少旷工的,且集体旷工更是第一次。”车站的俄族站长忧虑的喃喃自语,“这肯定预示着什么。”

旁边的列车调度员更是愁眉苦脸,“别说工人了,我们跟西面乌兰乌德的联络也中断了,从昨天就没列车过来,电报联络也消失。”

西伯利亚铁路是串联远东和外界的唯一道路,电报线也跟着铁路延伸而来。冬天下雪确实会对铁路运输造成障碍,但铁路有专门的除雪车,保障线路畅通。

赤塔距离西面的乌兰乌德四百公里,距离东面的满洲里也是近四百公里。在这其间是大片的原始森林和无人区。

现在么……没了铁路和电报,这座小城就像座孤岛,根本不知道外界发生了啥。

“会不会是中国人要打过来了?”调度员提出个假设。

“这种天气?”车站站长指了指还在飘雪的天空,“暴雪天不适合大规模战争。”

“如果是沿着铁路线呢?”调度员朝玻璃窗外的铁轨努努嘴,“中国人可以坐着列车从满洲里方向过来。他们甚至不需要战斗,因为我们这压根无法抵抗。

赤塔周边有不少中国人武装开垦的土地和建设的村落,可以很轻松获得补给。土著居民对中国人也不反感,甚至有内应。”

站长随之讶然,脑子里浮现中国军队用除雪车开路,军列随后,成千上万的士兵蜂拥而至。只有七八万人口的赤塔根本挡不住。

赤塔的俄国驻军不到五千,没法野外驻扎,基本待在军营内。其装备也好不了哪去,一顿炮击就得死伤惨重。

西伯利亚虽然广阔,可除了零散的土著居民点,俄国人基本都待在铁路线串起的城市内。这些城市也不多,往往三四百公里才一座,彼此间难以支援。

中国人真不用在乎什么风雪,坐着火车来就好。沿线车站有大把的中国劳工协助,至不济也是熟悉地理环境,攻占起来真没啥难度。

车站电报房的报务员沉着脸过来,低声说了句:“先生们,有个大麻烦。”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