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免费 > 第二百六十二章 媚道(第1页)

第二百六十二章 媚道(第1页)

灯火通明。

绣衣使松开了手,大汉平乐将军的董偃便被摔在了地上,一动不动,仿佛没有了生气一般。

张汤站在那里,望着近乎癫狂地平阳公主,“长公主,你无缘得见陛下了。”

“本宫有太后所赐宝。。。

少年站在书院后山的石阶上,夜风穿林而过,带着初秋的凉意。他手中握着一支炭笔,在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写下了今日所学:光沿直线传播,折射角与入射角成正比;水由氢氧二气化合而成,非天地灵气凝结;星辰乃远古之火,非神灵目瞳……每一句都像是一把凿子,将童年听来的神话一层层敲碎。

他合上本子,仰头望天。银河横贯苍穹,如泼洒的银沙,静谧而浩瀚。十年前,渔夫抱着他在礁石边讲:“那是昆仑神河,亡魂顺流而上,便能得道。”如今他知道,那不过是亿万恒星汇聚的光影。可当他闭眼,耳畔仍响起海浪拍岸的声音,仿佛有谁在低语??不是神,也不是鬼,是时间本身在回响。

忽然,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他警觉地站起身,藏身于古柏之后。来人穿着粗布短衣,背影佝偻,却步伐稳健,像是熟悉这山路的每一块石头。那人走到山顶平台,从怀中取出一盏铜灯,轻轻放在石台上。灯芯未燃,但片刻后竟自亮起幽蓝火焰,映出其脸上一道斜贯眉骨的旧疤。

少年屏息。这伤痕,他在徐衍留下的画像册里见过??是净秽营“守灯组”七名殉职者之一,名叫许沉舟,十年前死于阿房地宫塌方事故。

可眼前之人分明活着。

许沉舟望着灯火,低声念诵:“九十九灯已明,唯缺一心为引。”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刘进之子,你来了。”

少年心头一震,缓缓走出树影。“你怎么知道我在?”

“因为你和他一样,喜欢在夜里看星星。”许沉舟没有回头,“李广逸也这样。但他看的是如何操控它们的位置以惑人心,而你……你在寻找规律。”

少年沉默片刻,问:“你们到底想干什么?”

“我们?”许沉舟轻笑一声,终于转身,“你以为‘灯影’只有那些疯子吗?不,真正的‘灯’,从来不在黑暗里,而在光明之中。”

他指向山下灯火通明的书院,“你们建学堂、破迷信、教算术格物,看似是在驱散迷雾,实则正是我们在等的事。当所有人相信理性万能时,便是信仰最脆弱之时。那时只需一点异象,一句预言,便可让整个新秩序崩塌。”

“所以你们故意让我们成功?”少年声音微颤。

“不是故意,是必然。”许沉舟眼中闪过一丝悲悯,“人类需要奇迹。你否定神明,可若某日天上真落下火雨,地下涌出黑泉,百姓会求谁?不会是《格致初解》,而是第一个说出‘这是天罚’的人。而那个人,永远会是我们。”

少年攥紧了手中的笔记本。“那你为何现身?告诉我这些?”

“因为我也是个叛徒。”许沉舟低头抚过铜灯,“我曾亲手烧毁三座私设祭坛,也曾揭发同僚用幻药蛊惑孩童。我以为自己是在净化组织。直到我发现,‘灯主’根本不在乎谁掌权,它只在乎是否有人继续编织这张网??无论打着科学还是神权的旗号。”

他猛然抬手,将铜灯摔在地上。火光骤灭,残骸中滚出一枚玉符,与道观供台上的几乎相同,只是裂了一道细纹。

“这是我最后一次传递信息。他们已经察觉我动摇。明日午时,骊山温泉行宫将举行‘贤才荐举大典’,百官子弟登台演说新政心得。他们会选一个孩子作为‘明政楷模’,授予‘启智佩’。而那个孩子,必须是你。”

少年瞳孔骤缩。

“不是邀请,是命令。”许沉舟咳嗽两声,嘴角渗出血丝,“他们在你体内埋了东西,从小喝的药汤、戴过的护身符、甚至梦里的声音……都是引导。你不是偶然活下来,你是被培育的容器。只有你,才能唤醒昆仑之门最后的锁钥。”

“我不去。”

“你会去。”许沉舟冷笑,“因为不去的代价,是你刚刚认识的同学、老师,乃至这座书院所有人,都会在一夜之间变成‘思想偏差者’,被送往终南山‘矫正院’。你知道那里发生什么吗?他们不用刀,不用刑,只让你反复观看自己从未说过的话、做过的事,直到你相信那就是真的。”

少年咬牙,指甲掐进掌心。

“还有一条路。”许沉舟从袖中抽出半片竹简,“这是李广逸临终前托人带出的遗言残篇。上面写着:‘若吾血裔执灯而不盲,则火可转为薪,网可化为桥。’意思是,如果继承者能看清真相却不陷入偏执,那么‘天网’反而可以成为连接人心的通道,而非控制的牢笼。”

他将竹简塞入少年手中。“带上它,去骊山。不要拒绝荣誉,也不要接受驯服。让他们看见你??但记住,你说的每一个字,都将决定千万人的未来。”

话音未落,远处林间传来哨响。许沉舟神色一凛:“他们来了。”随即纵身跃下悬崖。少年扑到崖边,只见那人身影一闪,坠入浓雾,再无踪迹。

次日清晨,书院接到特使传令:无名氏学生因品行端正、勤学善思,特召赴骊山参与贤才大典。全校震动。校长亲自为其整理衣冠,同窗们既羡慕又不舍。唯有青鸾派来的密探递来一张纸条:“信任何人,别信安排好的命运。”

少年坐在马车上,怀中藏着那半片竹简。车轮滚滚向前,碾过黄土大道。他想起昨夜星空,想起渔夫临终前握住他的手说:“你要替我看完这个世界。”他还想起入学第一天,老师问他为何求学,他答:“我想知道,为什么海会涨潮。”

而现在,他要问更大的问题。

骊山脚下,旌旗蔽日。文武百官齐聚温泉行宫,各国使节列席观礼。高台之上,九盏青铜灯环绕一座水晶柱,柱内封存着《明政令》原件。司仪朗声道:“今择天下英才,立为青年表率,昭示新政昌隆!”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