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封神英雄榜之伯邑考 > 第142 章 秘谷巧思 伯邑考探研发地(第1页)

第142 章 秘谷巧思 伯邑考探研发地(第1页)

“这木牛能走多远?”伯邑考伸手抚过木牛的脊背,木材打磨得光滑,还涂了层桐油防水。

“试过了!”李木匠眼睛发亮,指着谷外的空地,“装满三十斤粮草,能走五十里不歇脚,牛舌里藏着油壶,拧开就能给轮轴上油。就是拐弯还不太灵便,刘吉那小子正琢磨着改齿轮呢。”

说话间,刘吉抱着个木盒从工坊里跑出来,棉袍上沾着铜屑——他刚在里面调试新做的齿轮。“公子!您看这个!”他打开木盒,里面是套黄铜做的机关,大小齿轮咬合精密,转动时几乎听不见声响,“这是给投石机做的转向器,以前得十个人推着才能转方向,现在一个人摇把手就行,还能定角度,误差不超过半尺!”

伯邑考拿起齿轮细看,齿牙的角度打磨得恰到好处,轴心上还嵌着颗钢珠,是从嵩侯虎丢弃的夭兽爪上取的钢骨熔铸的。“不错,”他点头,“但钢珠太滑,冬天容易冻住,让铁匠铺在轴套里加层绒布,既能润滑又能防冻。”

刘吉连忙掏出炭笔在木盒上记下,又拉着伯邑考往另一边的火药坊走:“还有新配的火药,陈胭姑娘说加了硝石和硫磺的比例,威力比之前大了三成,还不容易受潮。昨儿试炸石头,半丈宽的岩石都能炸开!”

火药坊建在山谷最深处,西壁用青石砌成,门口挂着“严禁烟火”的木牌,几个工匠正戴着皮手套筛药粉,动作轻得像怕惊扰了什么。陈胭背对着门口站在石台前,手里拿着杆小秤,正仔细称量着硫磺的分量,石台边摆着十几个陶罐,分别贴着“硝石”“炭粉”“硫磺”的标签,标签上还标着日期——她坚持每次配药都要记录,说这样才能找出最稳妥的比例。

“公子?”陈胭转过身,鼻尖沾了点灰,像只受惊的小鹿,“您怎么来了?这里气味重,怕是呛着您。”

“无妨。”伯邑考看着她手里的药方,上面用娟秀的字迹写着配比,旁边还画着小图,标注着不同温度下的反应,“新火药试过安全性吗?别像上次那样炸了药锅。”

“试过了!”陈胭指着墙角的铁笼,里面放着只兔子,“前天用新火药炸草垛,兔子在三丈外都没受惊,声音小了很多,但威力没减。我还加了点艾草灰,能中和硫磺的火气,工匠们说呛人的味也轻了。”

正说着,浅?提着个食盒从外面走进来,食盒里是刚做好的胡饼,还冒着热气。“大家歇会儿,吃点东西暖暖身子。”她把胡饼分发给工匠,目光落在墙角的连弩上,“这弩的扳机是不是太硬了?上次见女兵们试射,好多人都扳不动。”

李木匠接过胡饼,咬了一大口:“浅?姑娘说得是,正想改呢。打算把扳机换成杠杆式的,像水井的辘轳那样,省劲一半还不影响准头。”

伯邑考走到工坊尽头的兵器架前,那里摆着柄新铸的剑,剑身比寻常的剑窄了半寸,却更轻薄锋利,剑鞘上缠着防滑的麻绳,是给女兵们设计的。“这剑的配重如何?”他拔出剑,挥了个剑花,寒气逼人的同时,手腕却不觉得沉。

“试过了!”一个年轻工匠抢着说,“前天让茧风姑娘试了试,她说比以前的剑顺手多了,劈砍时能省不少力气,还能反手刺,特别适合近身格斗。”

夕阳透过谷顶的缝隙照进来,给工坊镀上一层金辉。伯邑考望着忙碌的众人——李木匠在修改木牛的轮轴,刘吉在画齿轮的图纸,陈胭在调配新的火药配方,浅?帮着工匠们打磨箭簇,连送饭的老仆都在给投石机的木架裹防寒的毡布。

他忽然想起父亲常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藏在山谷里的巧思,看似是冰冷的机关、锋利的兵器,实则每一处都浸着人心——知道女兵力气小,就把剑做得更轻;知道工匠们怕黑,就在石阶上嵌夜明珠;知道行军时缺粮草,就造出能自动运粮的木牛。

“李掌事,”伯邑考放下剑,声音在工坊里回荡,“这些器械,不光要好用,更要让用的人觉得踏实。就像这木牛,不光能运粮,要是遇到伤病员,拆了货箱就能当担架;这连弩,除了射敌,还能在夜里发射信号箭,箭头绑上硫磺,能照亮半片天。”

李木匠眼睛一亮,拍着大腿:“公子说得是!我这就去改图纸,让木牛的货箱能拆能装,连弩的箭槽也留出放信号箭的位置!”

离开山谷时,暮色己漫过松梢。工匠们还在工坊里忙碌,灯火透过窗棂映在雪地上,像一颗颗温暖的星。伯邑考坐在马车上,听着身后渐远的叮当声,忽然觉得,西岐的底气从不在百万雄师,而在这些藏于细节的心思——知道百姓要什么,知道将士缺什么,知道用最实在的巧思,托举起最安稳的日子。

马车驶过谷口的老松,伯邑考回头望了一眼,灯火在林间明明灭灭,像无数双正在编织未来的手。他知道,这些藏在山谷里的光芒,终有一天会照亮更广阔的土地,让每个在风雨中跋涉的人,都能看见踏实前行的希望。

马车碾过最后一段结冰的溪涧,伯邑考推门下车时,正撞见两个工匠抬着根黑沉沉的木料往工坊走。木料上覆盖的雪被体温焐化,露出深褐色的纹理,凑近了闻,能闻到股淡淡的松脂香。

“公子,这是今早从终南山伐来的铁力木,”打头的工匠姓赵,是个沉默寡言的汉子,手里总攥着把刻刀,“李掌事说,用它做投石机的支架,抗住十石的力道都不会裂。”

伯邑考点头,指尖抚过木料表面——树皮己被剥得干净,露出的木肌坚硬如铁,上面还留着斧头劈砍的痕迹,每一道都深而均匀。“伐这树时,没伤着周围的幼苗吧?”他记得刘吉画的山林图,终南山那片铁力木旁,长着不少刚冒头的树苗。

“没伤着!”赵工匠连忙摆手,另一只手护住木料上的一处凹陷,“我们按公子说的,留了五尺宽的缓冲带,还在树根处培了新土,明年开春准能发新芽。”

穿过覆雪的木桥,工坊的轮廓在暮色里愈发清晰。谷两侧的岩壁上,新凿出的石窟里亮着灯,每个石窟都有不同的用处:最东侧的放着各式量具,铜尺、木规、铅锤摆得整整齐齐;中间的堆着待加工的木料,按硬度分了类,每根木头上都用朱砂标着尺寸;最西侧的则藏着成品,从能折叠的桥板到带暗格的箭囊,样样精巧。

求好书评,求为爱发电评。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