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
食客、记者、路人、街坊邻居……各色人马挤作一团。
最近这小酒楼的生意本就红火得有些吃不消,人手压根儿不够。
穆桂英和阿娟两人忙得像陀螺似的,端菜、结账、招呼客人,哪里还顾得上应付记者。
倒是老周,兴致很高,耐着性子,笑眯眯地应付着,一一回答每一个问题。
“我这儿子啊,从小就聪明,读书一首都好的。”
“本来我以为,他能上个985就算不错了,没想到、没想到啊……”
说到这儿,老周忍不住笑得合不拢嘴。
这时,有记者追问:“叔叔,那您儿子能考上状元,是不是家里有什么特别的教育方法?比如请过家教,或者有什么独门秘诀?”
老周愣了一下,随即憨厚地笑了笑,挠了挠头:
“家教?哪儿有那个条件啊!我们家也就一盏灯、一张书桌。他自己爱学,就天天窝那儿不出来。我就管他吃饱喝好,别饿着冻着。”
记者们纷纷点头。
标题又有了——《一盏灯照亮十八年:黑马状元的故事》。
人声鼎沸,推推搡搡,连酒楼门口那块金漆招牌,都快被闪光灯照得发烫。
这位窝囊了一辈子的读书人,此刻站在人群中,望着话筒,又看了看摄像机。
他不禁眼眶微热,心想:“这大概就是我这一生,最光荣的时刻了。”
忽然人群里,不知谁先喊了一嗓子:
“老周,你这是教子有方啊!”
顿时,街坊邻居们纷纷附和起来:
“就是啊,小屿从小就懂事,我们也是看在眼里的。没白辛苦!”
“状元啊!咱们这条街头一回出状元!”
“以后还得常来你家酒楼吃饭,沾沾喜气!”
记者们则像闻到腥味的猫一样,立刻捕捉到这些热烈的声音,
话筒一股脑儿伸过来,摄像机镜头摇得飞快。
他们知道,这才是观众最爱看的“烟火气”。
老周被一群人围在中间,脸涨得通红,笑声却怎么都收不住。
他用手不停地摆着:“哎呀哎呀,过奖过奖,我可真没做啥!”
可那个嘴角,都快翘到天上去咯。
镜头闪烁,喧哗鼎沸,晓英酒楼门口,一时宛如临时庆功会。
而老周心里门清:这不是他的光环,而是那个孩子,给了他这个普通父亲一生都难以想象的荣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