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长生不老让你想到的人物或故事 > 第135章 五行阵法夏至显像仙童持珠遇灵师指引(第1页)

第135章 五行阵法夏至显像仙童持珠遇灵师指引(第1页)

1042年的夏至,庆州城被晒得发烫。城墙根的狗舌头吐得老长,槐树上的蝉鸣像被点燃的炮仗,密密麻麻炸了一整天。我在城郊清虚观后院的茅庐里,己经盘腿坐了三个时辰。身前的青石蒲团被汗水浸出一圈深色印记,指尖触到的青砖余温未散,鼻间萦绕着阶下艾草与朱砂混合的气息——那是三日前按《五行阵法》要诀,在院中五方洒下的引气之物。

闭眼前,我最后望了眼院中的五行阵:东方青石旁栽着新抽枝的青松,松针上凝着未干的晨露,属“木”;西方石面摆着三枚青铜古钱,钱纹里积着薄薄一层灰,属“金”;南方石边燃着一盏长明灯,灯芯裹着细密的灯花,火苗纹丝不动,属“火”;北方石下埋着一瓮清水,水面映着天光,晃出细碎的银波,属“水”;而中央青石上,放着一捧取自终南山的黄土,土中埋着三枚刻有符文的桃木钉,土粒间还沾着几粒草籽,属“土”。五方气息在阵法中流转,像一股看不见的溪流,绕着茅庐打了个圈,又轻轻撞在我的衣襟上。

深吸一口气,我垂目敛神,按《五行阵法》中的“内观诀”,缓缓沉入冥想。起初,耳中还是蝉鸣与风声,渐渐地,外界的喧嚣像退潮般远去,只剩下自己的呼吸,与腹内那股若有若无的气脉共振。这是我修炼三月来,第一次尝试“深度内视”——按阵法残卷所言,夏至乃阴阳交泰、阳气最盛之时,唯有此刻,方能窥见体内气脉的真形,也是“灵童显像”的唯一契机。

不知过了多久,当意识完全沉入丹田时,眼前忽然亮起一团柔和的光。

那光不是来自外界,而是从丹田深处缓缓升起,像清晨的薄雾被朝阳染透,渐渐凝聚成一个孩童的轮廓。

我心头猛地一跳——这便是残卷中记载的“灵童显像”?

那孩童约莫三尺高,身形半透明,像浸在月光里的琉璃,周身萦绕着淡淡的光晕。他的发髻挽成双丫髻,用一根青色的丝带系着,发间还别着一朵小小的白玉兰,花瓣上凝着一滴晶莹的露珠,仿佛一碰就会落下。最奇特的是他的双手,捧着一枚拳头大小的宝珠,宝珠通体莹白,表面流转着七彩的光纹,像把整个星空都揉进了里面。

这便是“仙童”?

未等我细想,仙童的形态忽然开始变幻。

起初,他穿着一身月白色的襦裙,裙摆绣着细碎的云纹,随着他的动作轻轻飘动。他的眉眼弯弯,带着几分稚气的慈悲,捧着宝珠的双手微微前倾,仿佛要将宝珠中的光洒向世间。周身的光晕是温暖的金色,像寺院里供桌上的烛火,柔和得能驱散一切阴霾。我甚至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檀香,像幼时在城郊佛寺听经时,佛前燃着的线香气息。

就在我凝神细看时,仙童的衣袍忽然变了——月白色的襦裙化作了藏地的绛红色僧袍,袍角绣着金色的八吉祥纹,边缘还缀着小小的银铃,随着他的动作发出细碎的“叮铃”声。他的发髻也换成了藏地的小辫,发梢系着红色的绳结,手中的宝珠依旧莹白,却在光纹中多了几分沉稳的暗红,像雪山之巅的落日。他的眉眼变得深邃起来,捧着宝珠的姿势也多了几分庄严,周身的光晕变成了厚重的暗红色,带着雪山融水的清冽气息,仿佛能洗净人心的杂念。

我正惊叹于这变幻之奇,仙童的模样又变了。

绛红色僧袍褪去,换上了一身云纹道袍,衣袂飘飘,腰间系着玉带,带上挂着一枚小小的玉坠,刻着“太上老君”西个字。他的发髻变成了道士的混元髻,用一根桃木簪固定,发间的白玉兰换成了一朵黄色的菊花。手中的宝珠光纹流转,添了几分青色的缥缈,像山间的晨雾。他的眉眼变得锐利而洒脱,捧着宝珠的手微微抬起,仿佛要将宝珠抛向天际,周身的光晕也变成了淡淡的青色,像清晨时分,笼罩在青山上的薄雾,带着几分超脱尘世的仙气。

三种形态循环往复,每一次变幻,仙童手中的宝珠都不变,只是光纹随着衣袍与气息流转:金、红、青三色交替,像五行中的“火、土、木”在呼应,又像天地间的三种正气在交融。我忽然想起《五行阵法》残卷末尾的注解:“灵童显像,三形归一,乃灵师认领之兆。择其一,便是择其道,道不同,法不同,戒亦不同。”

原来,这仙童的三种形态,对应着三种不同的修炼法门。

月白襦裙的仙童,对应“释门禅定”,修的是慈悲心与定力,需守“五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行十善之事,以宝珠为“慧根”,渡己渡人;绛红僧袍的仙童,对应“密宗秘法”,修的是气脉与神通,需守“三昧耶戒”——不违师命、不泄秘法、不生邪念,以宝珠为“气核”,连通天地;云纹道袍的仙童,对应“道家丹法”,修的是长生与超脱,需守“清规戒律”——不贪名利、不恋红尘、不纵私欲,以宝珠为“丹种”,羽化登仙。

一旦选择,便不能更改。往后的修炼,都要循着所选之道,一步也不能偏差。若选错了道,轻则气脉紊乱,重则走火入魔,三月苦修将毁于一旦。

我凝视着仙童手中的宝珠,心中翻涌不定。

释门的慈悲,让我想起幼时在佛寺的日子。那时我体弱,母亲常带我去城郊的安国寺祈福,老和尚会给我一颗糖,说“心善则气顺”。佛前的烛火、木鱼声与经咒,曾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宁——若选这条路,或许能像老和尚那样,用慈悲化解世间的苦难。

密宗的神秘,让我好奇那雪山深处的秘法。去年冬天,曾有一位藏地僧人路过庆州,他能在雪地里打坐三日不冻,还能用法术让枯树开花。那时我便想,若能习得这般神通,是不是就能保护身边的人,不再受病痛与灾祸的折磨?

而道家的超脱,又让我向往乘风而去的自由。古籍中记载的隐士,住在青山深处,与鸟兽为伴,饮泉水、食野果,寿数可达百岁。我曾在清虚观的藏经阁里,见过一幅《八仙图》,图中的吕洞宾手持拂尘,踏浪而行,那般洒脱自在,让我心生向往——若能修成长生,是不是就能看透天地的奥秘,不再受生死的束缚?

三种选择,像三条岔路,在我眼前铺开。我迟迟不敢定论,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衣角。丹田中的仙童似乎察觉到了我的犹豫,手中的宝珠光纹渐渐黯淡,三种形态的变幻也慢了下来,像是在等我做出决定。

就在这时,一道温和的声音在我脑海中响起。那声音不是通过耳朵听见,而是首接印在意识里,像春风拂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施主,莫要被表象迷惑。你心中所念,便是宝珠所映。”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