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浸在热水中,眉头却拧得紧紧的,脑子里反复咀嚼着赵天成刚才那番“利害计算”的言论。
这观点新颖,但又引出了更深的困惑。
“先生,”扶苏的声音带着思索后的迟疑。
“您方才所言,百姓趋利避害,乃天性使然。朝廷施策,需考量此节,引导而非强压。此理学生渐明。然……学生尚有一惑。”
赵天成眼皮都没抬,咕哝道:“说吧,这澡泡着真舒服!”
“利与害,似乎并非一成不变。”扶苏组织着语言,努力抓住那一闪而过的灵光。
“学生观徭役征发,初时民虽怨,犹可承受。然征发愈频,民怨便积累越多,等道次数多了,似乎易骤然爆发,势不可挡。这……利与害之转化,其间似有某种规律?”
他卡住了,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那种微妙的变化轨迹。
赵天成终于掀开眼皮,斜睨了他一眼,嘴角扯出个似笑非笑的弧度。
“行啊,苏公子,触类旁通,有点悟性。你琢磨到的这玩意儿,在经济学里有个名目,叫‘边际效益’。”
“边……际?”扶苏努力理解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的含义。
“先生,此乃何意?”
“说人话就是,你干同一件事,每多干一点,这多干的一点带来的额外好处——或者额外代价——是会变的。”
他看扶苏还是一脸懵,便用最粗浅的例子说明。
“就拿吃饭打比方。好比你现在饿得快死了,给你第一个饼子。这饼子救你的命,它的边际效益——就是这一个饼带来的好处最大,对吧?”
扶苏点头:“自然。活命之恩,重于泰山。”
“好。”赵天成接着道,“然后给你第二个饼子。你吃了,更饱了点,舒服了。这第二个饼的边际效益还有,但比起第一个救命的效果,是不是差了点?”
扶苏想了想:“确是如此。饱足之感,不及活命之需。”
“再给你第三个。你可能勉强吃完,感觉有点撑了,好处更小了。第西个,你己经开始难受了,这饼子带来的不是好处,是负担了。第五个,你怕是看一眼都想吐。这多出来的每一个饼,它的边际效益是递减的,从救命的重于泰山,到再让你想吐。”
他顿了顿,让扶苏消化一下。
“反过来,那边际成本——就是每多吃一个饼给你带来的额外不舒服——却是递增的。第一个饼几乎没有成本,除了噎着的风险,第二个成本稍增,有点饱,第三个成本更大,就是撑着了,第西个第五个,成本就高得让你无法忍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