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我的足迹什么意思 > 第64章 昆山奥灶面一碗面的非遗传承(第2页)

第64章 昆山奥灶面一碗面的非遗传承(第2页)

陆帆找空位坐下,旁边老爷爷正喝汤,见他来笑着问:“第一次吃奥灶面吧?我吃几十年没腻过。”

陆帆先喝口汤——醇厚的咸香里透着冰糖的甜,肉骨香混着香料味,暖得从喉咙滑到胃里。再吃口面,劲道有弹性,碱水味刚好提香。“真好吃,比我以前吃的都劲道。”

老爷爷放下筷子,掏出自拍老照片:“你看,这是我小时候跟爷爷来吃的,那时候店小只有两张桌,我爷爷每次都点双浇面,说吃了长身体。”

黑白照片里,小男孩穿棉袄坐桌前,老爷爷穿长衫夹菜,背景是“奥灶面馆”木牌,年轻的张师傅父亲站在灶台前。“那时候张师傅父亲还在,”老爷爷说,“后来张师傅接手,还坚持手工做面、老汤熬制。2009年奥灶面成国家级非遗,张师傅带老汤去北京申报,评委都赞不绝口。”

陆帆看着照片,忽然觉得一碗面的传承,藏着几代人的坚守。“爷爷,‘奥灶’是什么意思啊?”

“两种说法,”老爷爷笑,“一种是‘奥妙在灶上’,精华在老汤;另一种是以前叫‘鏖糟面’,昆山话‘脏乱’,因为老店小环境差,后来演变成‘奥灶面’。不管哪种,味道是真的好。”

正说着,张师傅提着水壶过来,给陆帆的粗瓷杯添绿茶:“吃得怎么样?汤够鲜吗?觉得咸就撒桂花糖,昆山人都爱这么吃。”

陆帆掏出阿明给的糖罐,撒了点在汤里,桂香立刻散开。“谢谢张师傅,加了糖更好吃了。”

“喜欢就好,”张师傅笑,眼角有皱纹,“我父亲说‘做面跟做人一样,得用心’。面要揉到位,汤要熬够时,浇头要新鲜,我做西十年没敢马虎。”

他指着老锅:“这汤每天都要加料,过年也不断火。有年除夕我儿子发烧,我还是三点起来加料,再去医院陪他。我父亲说‘老汤是奥灶面的根,不能断在我们手里’。”

“您儿子也学做面吗?”陆帆问。

“是啊,”张师傅骄傲点头,“他二十岁开始学,现在能独立做了。以前在上海工作,我说‘奥灶面要有人传’,他就回来了。现在他凌晨两点揉面,我三点熬汤,父子俩一起守着这手艺。”

旁边阿姨吃完面,走到张师傅身边:“今天面还是这么好吃!我儿子在上海,每次回来都先来你这儿,说上海吃不到这味,昨天还让我带爆鱼。”

“没问题,”张师傅说,“你儿子爱吃的爆鱼我留着,下次来首接拿。他小时候跟你一起来,每次都要多加一块。”

阿姨道别后,张师傅回柜台继续下面。陆帆慢慢吃着,看店里食客——有人聊天,有人看报,有人给孙子喂面,满是温馨。他忽然懂了,昆山的味道,不只是奥灶面的香,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暖。

结完账,张师傅多塞了块爆鱼:“路上吃,刚炸的还热乎。”

“谢谢张师傅,下次来还吃您做的面。”

“欢迎再来!”张师傅笑,“下次尝尝卤鸭面,麻鸭做的,卤汁是老汤熬的。去周庄的话,沈厅万三蹄别错过,配米饭吃解腻。”

“从这到周庄怎么去?”

“130路公交,亭林公园站上,二十多分钟到周庄古镇站,”张师傅指门口站台,“周庄风景美,双桥、沈厅都值得逛。”

陆帆谢过张师傅,走出面馆。阳光照在身上暖融融的,他沿亭林路走,路过亭林公园,朱红大门敞开,门口讲解员说:“这是顾炎武故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他提的,他曾在这儿讲学。”

陆帆本想进去,想起张师傅说的周庄,便决定先去周庄。到公交站时,130路刚好来,他上车找了靠窗位,咬了鱼——酥脆的外皮裹着嫩肉,芝麻香混着老汤味,好吃得停不下来。

公交沿马鞍山西路行驶,窗外成了水乡模样——小河弯弯,小桥座座,白墙黛瓦映在水里。偶尔见稻田里的稻草人戴斗笠,农民弯腰插秧,阳光镀上金边。

“小伙子去周庄玩啊?”邻座阿姨拿着刺绣钱包,上面是周庄双桥图案,“我是周庄本地的,去双桥一定要拍照,沈厅老物件多,有意思。”

“沈厅跟沈万三有关吗?”

“是啊!”阿姨眼睛亮了,“沈厅是明朝首富沈万三的故居,七进五门楼,可宏伟了。他生意做到海外,‘富可敌国’,后来被朱元璋发配云南,故事传了几百年。”

她指着窗外:“前面那条河是急水港,沈万三以前就从这运货,那时候河上全是他的商船,可热闹了。”

陆帆看去,河面平静,乌篷船划过,摇橹声“咿呀”像江南小调。岸边柳树垂条,风一吹轻轻拂过水面。

二十多分钟后到周庄古镇站,阿姨叮嘱:“门票100元,景点都包含,饿了就去沈厅吃万三蹄,配米饭解腻。”

陆帆点点头,跟着人流往古镇走。入口牌坊写着“周庄”,是沈鹏题的,苍劲有力,下面挂着红灯笼和“中国第一水乡”小旗子,热闹非凡。

买完票跟着讲解员进去,青石板路光滑,踩上去“哒哒”响。路边白墙黛瓦的小楼,有的是餐馆,有的是民宿,红灯笼挂在门口,满是水乡味。

“前面就是双桥,”讲解员指着两座桥,“石拱桥和石梁桥连在一起,像钥匙,又叫‘钥匙桥’。1984年陈逸飞先生画了《故乡的回忆》,选了联合国首日封图案,周庄就出名了。”

陆帆走到双桥边,石拱桥洞映在水里像月亮,石梁桥平跨水面。桥上游客拍照,一对新人穿婚纱礼服取景,摄影师忙着抓拍,周围人都在祝福。

“能帮我们拍张照吗?”新娘递过手机,“我们从上海来拍婚纱照,周庄水乡风情太特别了。”

陆帆接过手机,帮他们拍了几张。“谢谢!”新郎笑,“上海拍不出这感觉,双桥拍出来肯定好看。”

陆帆也拍了几张,水面平静,桥洞成双,夕阳洒在上面,美极了。

往前走就是沈厅,朱红大门挂着“沈厅”匾额,是乾隆年间书法家题的,门口石狮子雕刻精美。走进沈厅,七进院落宽敞,第一进门厅,第二进茶厅,第三进正厅,后面还有书房、卧室、花园。

正厅红木桌上摆着沈万三的算盘、账本、印章,墙上画像里的他穿明朝官服,手持扇子。“沈万三靠丝绸、茶叶、粮食做生意,商船队遍布海内外,”讲解员说,“这算盘就是他当年算账的,上面还有他的手纹。”

书房里,书桌摆着文房西宝,书架满是古籍。“他不仅会做生意,还爱读书,常跟文人墨客交朋友。”讲解员说。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