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种认同感,虽虚无缥缈,但对于我大明朝却是至关重要的!”】
【“遥想当年强汉,就是因为百姓的认同感强烈,才让汉人这个称呼刻在了我们的民族血脉中!”】
【说完,于谦一脸期盼的抬头看向朱高灿。】
【朱高灿点了点头,开口道:】
【“于大人,我明白你的意思,但……你认为我们应该让哪些人来看阅兵大典?”】
【这也是朱高灿为何一开始没有将此事提出的原因,在这个时代,大部分百姓都没有时间不远万里的来到顺天,只为看一场阅兵大典!】
【果然,在朱高灿问出这个问题之后,于谦瞬间陷入了沉思。】
【朱高灿也没有急着催促于谦,而是看向了堂下的其他大臣。】
【“诸位爱卿有什么想说的,大可首接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集思广益。”】
【此话一出,朝堂上的半数大臣全部低下了头,做出沉思的模样。】
【朱高灿给了他们半刻钟的时间思考,在半刻钟后,见还是没有人站出来,朱高灿将自己心中所想说了出来:】
【“诸位爱卿,听朕这个想法如何。”】
【朱高灿继续说道:】
【“朕将准备邀请我大明朝的大概五百百姓来参观我们的阅兵典礼。”】
【“对于这五百百姓,我们要尽可能的覆盖到全国,我们可以在先划定区域,以后再选定人群。”】
【“对于对于哪些务农之人,我们可以在划定区域之后派出专人接送。”】
【“凡是参与阅兵典礼的人,我们可以给予一定的银两作为补偿,以供他们全家一年所需。”】
【“至于闲置下来的土地,可暂时交由其邻里来打理,邻里可以获得此田地的一半作物,外加免除自家田地赋税作为补偿。”】
【“而多出一半作物,同样作为参加典礼之人的补偿。”】
【“商人的话就简单多了,他们本就经常游走于各地,我们在顺天府内临时抽一些外地商人便可。”】
【“诸位,对于朕的意见,你们意下如何?”】
【在朱高灿说完之后,堂下百官谁都没有站出来提出不同的意见。】
【朱高灿此举己经可以说是非常不错了。】
【花费的代价并不大,唯一稍微费钱的就是亲接亲送,但这也花费不了太多,完全承担的起。】
【于谦拱手道:】
【“陛下英明神武,微臣认为,陛下所说之方法……可行!”】
【“好!”】
【听到于谦这样说,外加上没有任何的官员站出来反对,朱高灿当即拍板!】
【“既然没人反对,就按照朕说的去做。”】
【“在散朝之后,朕将亲自选一份五百人的名单,你们务必要将他们在来年西月之前接到应天。”】
【百官点头,谁都没有站出来做那一个异类。】
【可,正是这个时候,朱高灿敏锐的察觉到了于谦脸上的一抹担忧。】
【朱高灿对于谦发问:】
【“于爱卿,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可以首接说出来。”】
【在朱高灿发问之后,于谦也不客气,首接将自己心中的担忧说了出来。】
【“陛下,微臣确有一事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