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筠望着天上雪花:我们趁下雪打造一支属于自己的禁军(二)
许州的雪是后半夜落下来的。李筠站在营门楼上,望着漫天飞雪把营地染成一片素白,指尖无意识地着腰间的七星剑——剑鞘上的纹路被雪粒打湿,凉得沁人。营地里的篝火大多己经熄灭,只有巡夜士兵的火把在雪幕中晃动,像点点星火,映着那些刚搭建好的军械棚。
“节度使,天这么冷,您怎么还站在这儿?”身后传来脚步声,张令铎裹着一件厚棉袍,手里捧着一个暖炉走了上来。他把暖炉递到李筠手里,目光扫过营中:“刘兄己经走了三天,潞州那边还没消息传来,要不要再派个斥候去看看?”
李筠接过暖炉,掌心的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开来。他摇了摇头,望着远处许州城的轮廓:“不用急。刘兄用兵沉稳,韩令坤虽然谨慎,但天井关地势险要,只要潞州守军按计划准备,定能拖住禁军。咱们现在要做的,不是等消息,是趁这雪天,把咱们的兵马练出来。”
张令铎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节度使是想……趁着下雪,打造一支咱们自己的禁军?”
“没错。”李筠点头,声音里带着几分坚定,“赵匡胤能靠禁军夺天下,咱们要光复后周,也得有一支能打硬仗的精锐。现在许州有刚反正的五千宋军,潞州还有五千兵马,加上陆续来投的百姓,凑一万精锐不难。这雪天正好,既能磨练士兵的意志,又能掩盖咱们练兵的动静,等雪化了,咱们就能拿出一支像样的军队。”
张令铎眼睛一亮:“节度使说得对!只是……咱们的军械还不够,尤其是铠甲和长刀,现在营里只有两千多副铠甲,很多士兵还穿着单衣,要是在雪地里练兵,怕是会冻伤。”
李筠看向营角的军械棚:“我己经让人去许州城里的铁匠铺征集工匠了,明天一早就让他们开工,赶制铠甲和兵器。另外,我还让人从府库里调出了所有的棉衣,先给士兵们穿上,不能让他们冻着。”他顿了顿,又道,“还有,咱们得改改练兵的法子。赵匡胤的禁军练的是阵战,咱们人少,不能跟他们硬拼,得练些灵活的战术,比如夜袭、伏击,还有近身格斗,这样才能以少胜多。”
第二天一早,雪还没停,营地里就热闹起来。工匠们在军械棚里支起了火炉,铁锤敲打铁器的声音此起彼伏;士兵们穿着厚厚的棉衣,在雪地里列成队伍,跟着老兵练习刺杀和格斗。李筠亲自下场,拿着一把长刀,给士兵们演示近身格斗的技巧:“跟禁军交手,别跟他们拼力气,要找他们的破绽,比如咽喉、腋下,还有膝盖,这些地方都是铠甲护不到的,只要找准机会,一刀就能制敌。”
一个刚反正的宋兵举起长枪,有些犹豫地说:“节度使,咱们以前练的都是阵战,现在突然改练这个,怕是一时半会儿适应不了。”
李筠放下长刀,拍了拍他的肩膀:“慢慢来,谁也不是一开始就会的。我当年跟着郭威陛下打仗,一开始也不会这些,都是在战场上一点点学的。你们记住,咱们练这些,不是为了欺负人,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命,保住家人的命,保住后周的江山!”
士兵们齐声应和,训练的劲头更足了。雪地里,长枪刺向木桩的声音、士兵们的呐喊声,还有工匠们的铁锤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激昂的战歌。
中午的时候,王仲先匆匆从外面回来,身上落满了雪。他走进中军大帐,递给李筠一封密信:“节度使,汴梁来消息了!咱们派去的斥候己经混进了城,并且联系上了符太后身边的宫女,太后说,她愿意下懿旨,号召天下周室旧臣起兵,只是……她身边有赵匡胤的人盯着,懿旨没法送出来,得咱们派人去接。”
李筠接过密信,快速看了一遍,眉头微微皱起:“接懿旨太危险了,汴梁城里到处都是赵匡胤的眼线,稍有不慎,不仅斥候会出事,太后也会有危险。”
王仲先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不过斥候说,太后身边的宫女有个主意,她说下个月十五是太后的生辰,赵匡胤会让大臣们去后宫朝贺,到时候宫里人多眼杂,咱们可以派几个人乔装成宫女或者太监,混进后宫,把懿旨带出来。”
李筠思索片刻,看向王仲先:“这个主意可行。你让斥候再探探,看看那天宫里的守卫情况,还有,一定要跟那个宫女确认好接头的地点和暗号,不能出任何差错。另外,再派几个身手好的斥候去汴梁,接应他们,确保他们能安全把懿旨带回来。”
王仲先应下,转身又去安排。李筠看着密信,心里松了口气——只要能拿到符太后的懿旨,天下的周室旧臣就会纷纷响应,到时候他们就不再是孤军奋战了。
下午的时候,雪渐渐小了。李筠正在营地里查看士兵们的训练情况,一个士兵匆匆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封书信:“节度使,秦州来消息了!马全义将军回信了,他说秦州的官员大多心向周室,愿意出兵相助,只是秦州的兵马需要整顿,大概半个月后才能出发。另外,他还说,阶州的王景刺史己经知道咱们举旗复周的事了,正在暗中召集兵马,等咱们的消息,只要懿旨一到,他就立刻举旗响应。”
李筠接过书信,脸上露出笑容:“好!太好了!秦州和阶州愿意出兵,咱们的实力就又增了一分。张兄,你立刻让人给马全义和王景回信,告诉他们,咱们正在加紧练兵,等懿旨一到,就跟他们汇合,一起杀向汴梁!”
张令铎点头,转身去安排。李筠望着雪地里训练的士兵们,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光复后周的路还很长,还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他们团结一心,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实现目标。
傍晚的时候,雪停了。夕阳从云层里钻出来,洒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李筠站在营门楼上,望着远处的群山,腰间的七星剑在夕阳下泛着冷光。他想起了刘词,想起了落马坡的胜利,想起了那些支持他们的百姓,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尽快打造出一支精锐的军队,等刘兄从潞州回来,就带着这支军队,杀回汴梁,救出太后和幼帝,让后周的龙旗,重新飘扬在中原大地的上空。
就在这时,营门外传来一阵马蹄声。李筠抬头一看,只见一个斥候骑着马,飞快地往营里赶来。他心里一紧,连忙走下门楼,迎了上去。斥候翻身下马,气喘吁吁地说:“节度使,潞州……潞州传来消息,刘将军在天井关设伏,打败了韩令坤的五万禁军,歼灭了两万多敌人,还缴获了大量的军械和粮草!刘将军让我回来报信,说他不日就会带着兵马回许州,跟咱们汇合!”
李筠大喜过望,一把抓住斥候的胳膊:“你说什么?刘兄打赢了?”
斥候用力点头:“是的!刘将军不仅打赢了,还俘虏了韩令坤的副将,现在潞州的局势己经稳定了,刘将军说,等他回来,咱们就一起商议下一步的计划,尽快杀向汴梁!”
营地里的士兵们听到消息,纷纷欢呼起来。李筠望着远处的夕阳,心里满是激动。他知道,刘词的胜利,不仅是光复后周大业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对他们练兵成果的最好鼓舞。等刘词回来,等懿旨到手,等秦州和阶州的援兵一到,他们就有足够的实力,跟赵匡胤一决高下了。
当晚,李筠让人杀了几头猪,犒劳士兵们。营地里摆起了宴席,士兵们围着篝火,一边吃着烤肉,一边谈论着天井关的胜利,还有即将到来的光复大业。李筠坐在篝火旁,看着士兵们兴奋的脸庞,心里暗暗决定:等刘词回来,他们就加快练兵的进度,争取在一个月内,打造出一支真正属于后周的精锐禁军,然后带着这支军队,杀回汴梁,完成郭威陛下的遗愿,让后周的江山,重归正统。
雪夜里,篝火的光芒映着李筠的脸庞,他的眼神坚定而明亮,就像雪地里的星光,照亮了光复后周的前路。
接下来可以围绕刘词回许州后的汇合场景展开,比如两人商议如何整合潞州与许州的兵马,以及如何接应汴梁斥候带回懿旨。需要我继续创作这部分内容,还是你有其他新的情节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