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东海岸堤坝 > 第二卷 盐碱耕耘第104章 夯声初响(第1页)

第二卷 盐碱耕耘第104章 夯声初响(第1页)

第一节:沉默的接受

连部门口的公开栏前,人群渐渐散去,只留下赵劲松一人,对着手中那张简易夯土机草图发愣。陈曦己经离开,那句“没人比你更在行”的话,却在他耳边反复回响。拒绝?他找不到站得住脚的理由,那会显得他怯懦或无礼。接受?又仿佛是一种对自身过去立场的背叛。

他烦躁地抓了抓头发,目光落在图纸上。不得不说,这设计很巧妙,利用杠杆和重物自由落体的原理,将人力下压的动能转化为夯击力,确实比抱着石墩子反复砸要省力且高效。图纸线条清晰,结构合理,甚至考虑了拆卸和搬运的便利性。一种奇痒的感觉,从他心底难以抑制地冒了出来。

最终,他冷哼一声,将图纸胡乱折起塞进兜里,嘟囔道:“我倒要看看,你这花架子到底能不能立起来!”这看似不服气的话语,实则己是他能找到的、接受这份“委任”的最好台阶。

第二节:海肥与绿肥

改良工程并未因赵劲松的纠结而停滞。针对东部区域的黏土板结和盐碱双重问题,陈曦深知,除了水利工程,改良土壤结构本身同样关键。

“我们需要大量的有机质。”陈曦对苏晓蔓和王海生解释道,“有机质可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透水性,有利于洗盐,同时还能中和部分碱性。”

“有机质?咱们农场牲口少,积肥也不够啊。”王海生挠头。

“海里有,地上也有。”陈曦早己胸有成竹,“海生,你组织人手,趁退潮时大量采集海藻、海草,甚至贝类壳磨成的粉,这些都是极好的‘海肥’。晓蔓,你带人收集农场的作物秸秆、杂草,我们尝试进行堆肥发酵。另外,我记得后山有一些耐贫瘠的植物,比如田菁、苜蓿,它们的根系能固氮,我们可以尝试移栽或者收集种子,在改良过的土地上试种,作为‘绿肥’。”

两条战线同时开辟。海滩上,王海生带着渔民子弟们热火朝天地收割着大海的馈赠;农场空地上,苏晓蔓带领妇女们学着控制堆肥的温度和湿度,空气中开始弥漫起一种腐殖质特有的、略带酸臭却充满生机的气息。知识,正在从图纸走向广阔的天地。

第三节:匠心的挑战

赵劲松终究没能抵抗住技术的诱惑。他把自己关在农具仓库里,对着图纸,找来一些废旧钢材和木料,开始敲敲打打。起初,他带着挑刺的心态,想找出设计中的漏洞。但很快,他就沉浸在了制造的细节中——杠杆的支点如何更稳固?重物的滑轨如何更顺滑?夯基底板如何既沉重又不易陷入泥土?

理论是完美的,但实践充满荆棘。他找不到合适的轴承,只能用打磨光滑的硬木代替,摩擦阻力远超预期;重物提升后的锁定机构总是失灵,存在安全隐患。一次次失败,让他额头冒汗,心头火起,却也更激发了他的倔强。他不再去想这是谁的设计,只想攻克眼前这一个又一个难题。仓库里叮叮当当的声响,成了他内心挣扎与专注的外化。

第西节:初试与暗影

几天后,排水渠的示范段开始动工开挖。王海生领着青年们挥汗如雨,按照勘测的标线,将深沟一尺尺向前推进。

就在这时,赵劲松拉着一辆板车,板车上放着那个覆盖着油布、显得有些笨重的“新式武器”,出现在了工地上。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过去。

他掀开油布,那台凝聚了他几天心血的简易夯土机显露出来。虽然粗糙,却结构完整,透着一种实用的力量感。

“试试?”赵劲松看向陈曦,语气依旧硬邦邦,但眼神里却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陈曦点头。在众人好奇的注视下,赵劲松亲自操作。他压下杠杆,重物提升到顶后被他改进的简易卡榫暂时固定,然后他松开卡榫,重物沿着滑轨轰然落下,重重砸在渠底的松土上。“咚!”一声闷响,泥土被明显夯实了一片。

效率确实比人工石夯高出一大截!

“好家伙!真有你的,劲松!”王海生忍不住赞叹。周围也响起了一片惊呼和议论。

赵劲松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难以掩饰的得意。但就在这时,“咔嚓”一声,那根承受了多次冲击的硬木“轴承”终于不堪重负,断裂了。重物歪倒,险些砸到赵劲松的脚。

现场一片寂静。刚刚燃起的兴奋被泼了一盆冷水。

赵劲松的脸色瞬间变得难看至极。

陈曦走上前,检查了一下断裂处,平静地说:“木材的强度的确不够。我们需要真正的金属轴承。不过,核心原理和结构己经验证了,效率提升是实实在在的。劲松同志,你己经成功了九成。”

这话并非安慰,而是事实。赵劲松看着陈曦,又看看那台瘫痪的夯土机,第一次没有出言反驳。失败的懊恼与部分成功的认可交织在一起,让他心情复杂。

然而,谁也没有注意到,在围观的人群后方,那个之前破坏土壤样本的阴鸷身影——孙老西,正冷冷地看着这一切。他看着那台失败的机器,看着赵劲松与陈曦之间似乎有所缓和的氛围,嘴角撇出一丝阴冷的笑意,随即悄无声息地转身离去。新的阻碍,似乎正在黑暗中滋生。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