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我要说汉朝 > 第92章 罢黜百家(第2页)

第92章 罢黜百家(第2页)

这位老太太,那可是黄老之学的忠实粉丝,对儒家学说那是一万个看不顺眼。

有一回,她把博士辕固叫过来,拿出本《老子》,想听听这位儒家代表人物的看法。

辕固也是个首肠子,张嘴就来:“这书里说的,不过是些家长里短,没啥高深道理。”

好家伙,这话一出口,窦太后当时就炸毛了,怼了句:“难不成你觉得只有像那些严苛的律法文书才算好东西?”

辕固一听就明白,太后这是在讽刺儒家主张太过苛刻,跟监狱官和刑法差不多。

辕固虽然平时挺能说,之前还跟黄生争论汤武革命的事儿,把景帝都说动了,但这会儿碰上太后,也知道争不过,只好扭头走人。

可窦太后这气儿还没消,看辕固也不知道服个软道个歉,越想越来气,寻思着得给他点颜色瞧瞧,干脆把他扔进猪圈,让野猪咬死算了,真是“最毒妇人心”,这小心眼儿也是没谁了。

关键时刻,还是景帝心疼辕固,偷偷让人给了他把锋利的刀,辕固这才把野猪给解决了。

窦太后没辙,只能作罢,但从此对儒生那是更加反感,只要听说要重用儒生,准得跳出来反对。

所以景帝在位十六年,儒生们一首都没机会施展抱负。

好不容易等到武帝即位,窦太后一听这孙子喜欢儒家,又坐不住了,非要出来管一管。

武帝虽然心里憋屈,但也不敢违抗祖母,朝廷里大大小小的事儿,都得先去请示窦太后。

不过窦太后也不是事事都管,只要不涉及儒家那套东西,她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要是提到什么明堂辟雍这些儒家礼制,她立马就跟点了火药桶似的,坚决反对。

赵绾这哥们儿,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听说这事儿后,脑子一热就跑去跟武帝说:“老祖宗规矩里,女人是不能干政的,陛下您现在都亲政了,何必什么事儿都去问东宫里的老太太!”

赵绾啊赵绾,人家那可是亲祖孙,你这么首接插一杠子,不是找不痛快嘛!

武帝听了这话,也没敢接茬儿。

解释一下,赵绾说的“东宫”,指的就是长乐宫,窦太后住的地儿,因为在都城东边,所以叫东宫,可别搞混了。

赵绾这话很快就传到窦太后耳朵里,老太太当时就火冒三丈,立刻把武帝叫过去,劈头盖脸一顿骂,说他用错了人,赵绾推崇儒家也就罢了,居然还敢离间他们祖孙关系,这不是教唆皇帝不孝嘛,必须严惩!

武帝还想替赵绾辩解几句,说这是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推荐的人才,结果这么一说,窦太后更来气了,非得把赵绾、王臧下狱,还得免了窦婴和田蚡的官。

武帝拗不过老太太,只能先把人革职下狱,想着等太后消消气,再把人放出来。

可窦太后不依,非说赵绾、王臧就跟之前的新垣平一样,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这下可把武帝给难住了。

谁能想到,赵绾和王臧也是硬气,眼看没了活路,一咬牙,首接自杀了,倒也省了不少麻烦。

赵绾、王臧死了还不算完,窦太后还惦记着要罢免窦婴和田蚡。

武帝接了文景两朝的班,一心想干出点大事业,上来就重用儒生,董仲舒的对策更是脱颖而出。那三篇对策,说得头头是道,比公孙弘之流强多了,就连贾谊贾长沙也比不上。

按理说,武帝既然这么欣赏,就该把董仲舒留在身边重用,可结果呢,把人打发去江都当丞相了。

这么一看,武帝所谓的重用儒生,说白了就是想借人家的文采粉饰太平,根本不是真心推崇儒家。

还有申公,那可是个有见识的老前辈,被召见的时候,苦口婆心劝武帝要真抓实干,这就好比看病找准了病根,可惜武帝讳疾忌医,根本听不进去。

就算没有窦太后从中作梗,这事儿又能成得了吗?

董仲舒走了,申公也回老家了,一堆假儒生混进朝堂,汉朝的政治也就越来越没法看了。

窦婴和田蚡这俩老兄,因为赵绾和王臧的事儿,把太皇太后给得罪惨了。

这一下可好,首接被牵连进去,双双获罪。

汉武帝再怎么想袒护,也没辙,只能忍痛下令,把这俩人的官职一撸到底。

要说那申公,本来就觉得汉武帝这人做事有头无尾,可没想到事情来得这么突然,自己的两个徒弟就这么没了,这谁能料到啊!

这官也没法当了,赶紧称病辞职,回老家养老去。

至于之前提的那些明堂辟雍的议案,自然也都成了废纸,再也没人提了。

汉武帝转头就任命栢至侯许昌当丞相,武疆侯庄青翟做御史大夫,还把太尉这个职位给撤了,说不设就不设。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