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年轻气盛,一心想干一番大事业,名垂青史,正好董仲舒的对策,先是说要兴办学校,接着说要选拔人才,最后还提出大一统的模范,让汉武帝尊崇正道、摒弃邪说,确定一个统一的思想,这正是汉武帝一首想做却没做成的事,所以两人特别契合,汉武帝对董仲舒大加赞赏,当即任命他为江都相,去辅佐江都王刘非(景帝的儿子)。
汉武帝既然这么赏识董仲舒,为啥不把他留在身边重用呢?
丞相卫绾听说汉武帝夸奖董仲舒,赶紧讨好,上奏说各地举荐的贤良,有的学申不害、韩非的学说,有的喜欢苏秦、张仪的言论,这些对国家治理没好处,还会扰乱国政,应该都打发回去。
汉武帝当然同意了,除了公孙弘、严助这些本来就精通儒学的人,其他人都被遣返,不能录用。
卫绾还以为自己猜对了皇帝的心思,就能保住荣华富贵,哪知道汉武帝根本不看重他,反而觉得他只会拾人牙慧,特别看不起他。
没过几个月,就把卫绾罢免,让窦婴当了丞相。
窦婴是窦太后的侄儿,窦太后以前就跟景帝说过,想让窦婴当丞相,可景帝觉得窦婴这人有点骄傲自满,气量小,行为轻率,不适合当丞相,所以一首没任用他。
汉武帝其实也没非要让窦婴当丞相,他心里想重用田蚡,只是田蚡资历不够,怕别人不服,而且窦婴是太皇太后的侄儿,田蚡是皇太后的弟弟,从情理上考虑,也应该先让窦婴当丞相,所以就任命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
太尉这个官职,以前时有时无,只有周勃父子两任太尉,后来他们升任丞相后,这个官职就停了。
汉武帝重新设立太尉,明摆着就是为了安排田蚡。
田蚡虽然读过书,但学问也就那样,不过他性情乖巧,口才特别好。自从被封为武安侯,他就知道自己能力不足,就广泛招揽宾客,帮他出谋划策。
上朝的时候,他滔滔不绝地奏对,说得头头是道,汉武帝就被他忽悠住了,还以为他能力出众,想给他更高的职位。
就因为这一个错误决定,后来惹出了一堆麻烦事,连窦婴都被他排挤,最后送了命,这事儿以后再讲。
窦婴和田蚡掌握了朝廷大权,知道汉武帝喜欢儒学,也不得不去寻访名士,推崇德高望重的人。
正好御史大夫首不疑被免职,他们就一起举荐代地人赵绾继任,又推荐兰陵人王臧,汉武帝任命王臧为郎中令。
赵绾和王臧上任后,就打算仿照古代制度,请求设立明堂辟雍。
汉武帝也有这个想法,就让他们详细考察古代制度,选择合适的施行。
两人又一起上奏,说他们的老师申公,对古代制度研究得很透彻,应该下旨征召,让他来商议。
这申公是以前楚国的旧臣,曾经和白生一起劝谏楚王,结果被罚去舂米。
后来楚王刘戊兵败自杀,申公他们自然就免罪了,各自回到家乡。
申公是鲁国人,回家后就开始教书,特别重视《诗经》的教育,门下弟子大概有一千多人。
赵绾和王臧都跟申公学习《诗经》,知道老师学问渊博,所以才推荐他。
汉武帝早就听说申公名气很大,马上派使臣,用安车蒲轮,带着束帛和玉璧去迎接申公。
申公己经八十多岁了,平时都不出门,这次听说朝廷派人来了,只好出去迎接。
使臣传达了皇上的旨意,送上礼物,申公看人家这么有诚意,没办法,只能应召进京。
到了长安,面见汉武帝,汉武帝看他一副道骨仙风的样子,特别敬重,马上让人给他赐座,询问治国之道。
就听申公慢悠悠地说:“治理国家不在于说多少话,关键看能不能切实去做。”
说完这两句,就不吭声了。
汉武帝等了半天,也没听到下文,心里想:我花这么大心思把你请来,就听你说这两句?
一下子就失望了,也不想再问了,就任命他为大中大夫,先住在鲁邸,让他好好商议明堂辟雍,还有改历、易服、巡狩、封禅等礼仪。
申公早就料到汉武帝年轻,喜欢折腾,说得多做得少,所以一开口就说了这两句话,等着汉武帝再问。
后来看汉武帝没再问,就起身拜谢,退出朝堂。
赵绾和王臧把申公接到鲁邸,想问他明堂辟雍等古代制度,申公只是笑了笑,啥也没说。
话说赵绾和王臧这两位仁兄,满心欢喜地想在朝堂上大展拳脚,刚一露面就碰上了件离谱事儿。
本来想着先让远道而来的老师歇一歇,再慢慢商量大事儿,谁能想到,宫廷里的水比他们想象的深得多,这一掺和,不仅事儿没办成,还把自己的小命搭了进去,这可真是“职场有风险,入职需谨慎”,冒冒失失往上冲,结果把自己作死了。
这事儿的根源,还得从太皇太后窦氏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