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大周皇族 搜狗百科 > 第314章 金陵城中乱市开富商避险营生计(第1页)

第314章 金陵城中乱市开富商避险营生计(第1页)

一、晨光粮铺:平价稳心,烟火气暖

显德十西年二月下旬的金陵,晨光刚漫过秦淮河的石桥,城南的“惠民粮铺”前就排起了长队。铺门挂着一块朱红匾额,上面“平价售粮,每人每日限买两斗”的字迹格外醒目,伙计们穿着统一的青布短褂,正忙着给排队的百姓称粮,木勺碰撞米缸的“哗啦”声,混着百姓的谈笑声,驱散了抗赵时期的紧张气氛。

“王大娘,您来啦!今日要两斗糙米?”伙计李二见老妇挎着布兜走来,笑着打招呼。王大娘是半个月前从汴京逃来的,儿子在宫变中被赵党士兵误伤,如今只剩她和三岁的孙儿相依为命。她点点头,从袖中摸出几枚铜钱:“是啊,多亏陈国公开了这平价粮铺,不然我这老婆子,哪能买得起粮。”

李二接过铜钱,麻利地给她称了两斗糙米,还多舀了一把红豆:“大娘,这是陈国公吩咐的,给带孩子的人家多添点杂粮,补补身子。”王大娘眼眶一热,攥着布兜的手紧了紧——在汴京时,粮价被赵党炒到“一贯钱一斗”,她攒了半年的铜钱,也只够买半斗,如今在金陵,几枚铜钱就能让孙儿吃上饱饭。

粮铺的里间,新上任的皇商司副使郑汴正对着账本核对库存。案上的账簿记着:“今日出库糙米三百石、杂粮五十石,剩余储备粮两万石,可供金陵百姓食用三月。”他笑着对身边的副手说:“陈国公半个月前让人从江南各粮仓调粮,如今看来,真是走对了棋。你看外面排队的百姓,哪还有在汴京时的恐慌模样。”

副手点头,指着街对面的粥棚:“何止粮铺,陈国公还让南迁的厨子开了粥棚,每天辰时到午时,给没饭吃的百姓施粥。你看那粥棚前,连带着孩子的妇人,都能安安稳稳喝上一碗热粥。”

郑先生望向窗外,粥棚前果然排着长队,厨子们正用大铁勺盛粥,热气腾腾的粥香飘得很远。他想起陈琅的叮嘱:“乱世之中,百姓最在意的是‘能不能吃饱’,只要稳住粮价,保住民生,就能稳住民心。”如今看来,这话一点没错——粮铺前的长队里,没人抱怨,没人争抢,只有对安稳生活的珍惜,这是赵匡胤在汴京永远给不了的。

二、南市商声:绸庄开张,海贸忙

与粮铺的安稳不同,金陵南市的“锦绣绸庄”前,正热闹得很。掌柜周员外是从汴京来的绸缎商,半个月前带着全家和十车绸缎逃到金陵,如今在陈琅的允许下,重新开了绸庄,还添了“南洋丝绸”的新货。

“周掌柜,您这南洋的丝绸,真是又软又亮!”一位穿着青布襦裙的妇人,正拿着一匹宝蓝色丝绸,爱不释手。周员外笑着上前:“夫人好眼光!这是陈国公让人从南洋运来的,用的是海岛棉织的,比汴京的蜀锦还舒服,价格却便宜三成。”

妇人惊喜地睁大眼:“真的?那我要两匹,一匹给我女儿做嫁衣,一匹给我婆婆做寿衣。”周员外连忙让人给她打包,又对身边的伙计说:“再给夫人送一匹素色的细布,算是咱们绸庄开张的贺礼。”

妇人喜滋滋地走了,又有几位商户进来,都是从汴京或洛阳逃来的,想跟周员外合伙做“南洋丝绸”的生意。周员外笑着应下:“陈国公说了,只要咱们安分做生意,不哄抬物价,他就给咱们发‘海贸凭证’,从金陵港出海,还能免三成关税。咱们在汴京没了的生意,在金陵,能赚回来!”

商户们纷纷点头,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周员外望着店里的绸缎,心中感慨——在汴京时,赵党以“充军饷”为名,强征了他一半的绸缎,还威胁他“若不捐粮,就抄家”,如今在金陵,陈琅不仅允许他重开绸庄,还帮他打通南洋的商路,这样的安稳,他怎能不珍惜?

南市的尽头,金陵港的码头更热闹。十艘商船正忙着装卸货物,有的装着江南的丝绸、茶叶,要运往南洋;有的卸着南洋的硫磺、铜料,要送到魏铁山的军器局;还有的载着西域的战马,是陈琅用丝绸换来的,要交给护驾军训练。

码头主事站在栈桥上,对着商户们高喊:“陈国公有令!凡参与‘江南-南洋’通商的商户,凭皇商司凭证,可优先使用码头泊位,还能借皇商司的漕船运货!”商户们欢呼起来,有的忙着登记货物,有的跟船工商量运费,码头上的吆喝声、船桨声,汇成一片繁荣的商声。

三、西郊安置:垦荒拓土,生计稳

金陵西郊的“安置营”里,又是另一番景象。数百间茅草屋整齐排列,屋前的空地上,逃亡的百姓们正忙着开垦荒地,有的挥舞着锄头翻土,有的牵着牛犁地,孩子们则在田埂上帮忙捡石头,一派忙碌的景象。

农户张老汉是从宿州逃来的,家乡被赵党士兵抢掠,田地也被烧了,如今在安置营分到了两亩荒地和一套农具。他擦了擦额头的汗,对身边的儿子说:“娃,好好犁地,等秋收了,咱们就能攒钱盖砖房,再也不用像在宿州时那样,颠沛流离了。”

儿子点点头,用力按住犁把。不远处,陈琅派来的农官正给百姓们讲解耕作技巧:“大家听好了,这江南的土地比北方肥沃,种水稻能收两季,种小麦也能高产。咱们先种一季早稻,等收了稻子,再种小麦,年底就能有好收成!”

百姓们围在农官身边,认真听着,有的还拿出小本子记下来。农官笑着说:“陈国公说了,咱们种出来的粮食,除了自己吃,剩下的还能卖给皇商司,价格比市价高两成。大家好好干,日子肯定能好起来!”

安置营的角落里,铁匠王师傅正忙着给百姓们修农具。他是从洛阳逃来的,带着一手打铁的手艺,如今在安置营开了个小铁匠铺,专门修锄头、镰刀,还能打些简单的农具。“王师傅,我这锄头的木柄松了,您给修修?”一位农户拿着锄头过来,王师傅接过,麻利地用铁丝固定好,还免费给锄头磨了刃:“好了,下次用着不顺手,再来找我。”

农户感激地说:“谢谢您,王师傅!要不是陈国公让咱们在这儿安家,我现在还不知道在哪流浪呢。”王师傅点头,眼中满是认同——在洛阳时,他的铁匠铺被赵党士兵砸了,如今在金陵,不仅能重操旧业,还能靠手艺养活家人,这样的日子,他怎能不满足?

夕阳西下,安置营的炊烟袅袅升起。百姓们扛着农具回家,有的还哼着小调,田埂上的孩子追着蝴蝶跑,笑声清脆。农官站在高处,望着这片新开垦的荒地,心中清楚——陈国公不仅给了百姓们住处和农具,更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希望,而这份希望,正是抗赵最坚实的民心基础。

西、民心向背:金陵安稳,汴京乱

夜色如墨,金陵城却似一座燃烧的熔炉。秦淮河畔的粮铺伙计攥着账本手首发抖,烛火在"平价五十文"的木牌上明明灭灭,忽听得街上传来重物倒地声——三个赵党细作被当街枭首,鲜血顺着青石板缝隙蜿蜒成河。绸庄后院,周员外正将海贸文书塞进火盆,火星溅在"金陵通海"的烫金字上,映得他额角冷汗发亮。

千里之外的汴京,寒风卷着枯叶掠过赵党士兵的铁甲。粮铺门前,百姓为抢最后半袋糙米扭打成团,染血的铜钱滚进阴沟。茶馆里,老者捧着野菜粥颤声低语:"听说金陵城日日市声鼎沸,东市绸缎庄新进了苏绣,西市米行囤着三年陈的新粮,日子过得安稳得很。。。。。。"话音未落,几个衙役踹门而入,茶碗碎裂声混着哭喊在街巷回荡。

御书房内,赵匡胤猛地掀翻案几,密报上"金陵民生安稳"的字迹被砚台墨汁浸透。他望着地图上那道越来越近的赤色箭头——陈琅的旗号己过长江天险,每到一处便开仓放粮。那些南迁商户的账本里,记的不只是铜钱,更是百姓用血泪凝成的民心债。

此刻幽州官道上,陈琅勒紧缰绳,战马喷着白雾在残雪里踏碎冰棱。怀中染血的捷报硌着心口,淮南军营帐里堆积如山的粮草仿佛化作旌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他仰头望向天际残阳,那抹金红与昨日夕阳重叠——原来希望从未褪色,只是化作了金陵城中百姓连夜赶制的棉衣,化作绸庄老板们自发组成的商队,化作秦淮河暗流深处驶向江北的运粮船队。当商船划破暮色,他知道,这场用血泪铺就的征程,终会在长江两岸燃起燎原星火。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