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天启之大明帝国重启在线观看 > 第105章 盛世华章 北地(第1页)

第105章 盛世华章 北地(第1页)

与江南的温润繁盛相比,北方的冬日显得格外苍茫辽阔。但在山西大同府附近的山谷中,景象却与传统的农耕田园截然不同。

这里,数座巨大的竖井深入地下,井架上巨大的木质(部分关键结构己开始使用铸铁)绞盘,由蒸汽机驱动的钢索牵引,发出沉闷有力的“哐当”声,不断将满载着乌黑发亮的煤炭的矿斗提升到地面。地面上,煤堆如山,一条新修的、枕木上铺设着铁轨的“马车铁道”(一种原始铁路),蜿蜒通向远处的洗煤场和堆场。空气中弥漫着煤粉和蒸汽的味道。

矿工赵大牛刚从井下上来。他戴着藤制的安全帽,穿着厚实的粗布号服,脸上、手上都沾满了煤灰,只有一笑时露出的牙齿显得格外白。他用黑乎乎的手抹了把脸上的汗,接过工友递过来的一碗热姜汤,“咕咚咕咚”喝了下去,长长舒了口气,脸上露出憨厚而满足的笑容。

“大牛哥,今天收获咋样?”一个年轻的矿工问道。

“不错!咱们这组,怕是又破纪录了!”赵大牛声音洪亮,“这新式的‘爆破法’和‘卷扬机’就是厉害!比以前用镐头刨,快多了!”

工棚里,众人围坐在一起,吃着食堂送来的热腾腾的饭菜:杂粮馍馍,管够的烩菜,里面竟然还有不少油汪汪的肉片。

“咱这挖煤的苦哈哈,搁以前,那是下九流里的下九流,谁拿正眼瞧过?”赵大牛一边大口吃着馍,一边感慨,“一年到头,累死累活,能混个半饱就不错了,衣裳破得遮不住体,更别说隔三差五吃上这么大块的肉了!”

旁边一个老矿工点头道:“是啊!如今这‘大同矿务局’,是正经的官督商办,规矩是严,安全章程一条一条,查得紧,动不动就考核。但工钱给得足,每月按时发,从不拖欠!听说这是皇上亲自下的旨意,谁敢克扣工钱,重则砍头,轻则流放!还有皇家医院派来的大夫,每月定期来给咱们瞧病,发放预防‘瘴气’(指矿井瓦斯和一氧化碳)的药汤。这日子,比过去给地主老爷扛长活,看天吃饭,真是强到天上去了!”

另一人道:“我听说,咱们这挖出的煤,大部分都运往京城、天津,还有南边,给那些工坊、船厂用。炼出的铁,用来造机器、造铁轨、造新式火枪火炮。咱们这黑乎乎的石头,如今可是宝贝,是咱们大明强盛的根基呢!”

赵大牛放下碗,目光望向工棚外繁忙的景象,语气坚定:“所以咱们得更卖力气!多出煤,出好煤!咱们这活儿,也是在给朝廷效力,给咱们自个儿,给子孙后代,挣一份安稳富足的日子!”

类似的场景,也在首隶的遵化铁厂、辽东的鞍山矿场等地同步上演。虽然北方的重工业体系起步艰难,多为官办或严格的官督商办,管理上难免带有旧衙门的某些习气,但它正如同冻土下顽强生长的草芽,坚韧地破土而出。它吸纳了数以十万计像赵大牛这样的劳动力,带动了周边地区餐饮、住宿、运输等商业和服务业的兴起,悄然改变着北方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人口分布。

人口,是帝国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最根本的力量源泉。

在山东济南府下属的一个普通村庄,接生婆孙婆婆挎着一个印有红色“十”字的帆布包,急匆匆地走在乡间土路上。这个包,以及里面那本己经被翻得起了毛边的《赤脚医生手册》,是去年县里“惠民药局”派人下乡培训时发给她的。

“孙婆婆!孙婆婆!快来啊!我家媳妇要生了!”一个年轻汉子满头大汗地跑来,脸上又是紧张又是期待。

“慌什么!按我上次教你们的,热水、剪刀、干净布都准备好了没?”孙婆婆一边加快脚步,一边沉稳地问。

“准备好了!都按您说的准备了!”

来到产妇家中,孙婆婆熟练地洗手,用带来的高度“消毒酒精”擦拭双手和工具。她按照《手册》上的图示和说明,指导产妇调整呼吸,用力。整个过程虽然依旧紧张,却少了过去的混乱与迷信。当一声响亮的啼哭划破乡村的宁静时,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是个大胖小子!母子平安!”孙婆婆仔细地为婴儿清理口腔、剪断并包扎脐带,手法规范。她看着这个健康的新生命,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过去,新生儿因破伤风等原因“七日风”夭折,是常有的事。如今,靠着这《手册》推广的简单却科学的接生法和卫生知识,村里的新生儿存活率大大提高了。

这只是帝国医疗卫生事业进步的一个微小缩影。

通过行政体系的大力推广和皇家医院网络的延伸,基础的医疗卫生知识和急救技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民间普及。

因常见疾病、外伤和瘟疫导致的死亡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口的出生率在安定富足的环境下自然攀升,而死亡率,尤其是婴幼儿死亡率,则降到了前所未有的低点。

根据户部最新统计,在有效的行政管理和日益完善的人口登记制度下,大明在册人口(含新纳入统治的乐浪、辽东及部分漠南地区),己悄然突破了三亿大关!

与此同时,在广袤的乡村田野,另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也在进行。免费的或仅收取象征性费用的社学,如同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可能只是几间简陋的茅屋土坯房,一位或许只是童生出身、甚至只是粗通文墨的老先生,但这足以让农家子弟摆脱祖祖辈辈“睁眼瞎”的命运。

在村口的社学里,十几个年纪不等的孩子,正跟着先生摇头晃脑地诵读《三字经》。

窗外,一个刚干完农活、裤脚还沾着泥点的父亲,偷偷听着里面的读书声,脸上露出了混杂着骄傲与期盼的复杂神情。

他低声对身边的小伙伴说:“狗蛋,听见没?好好给先生念书!爹这辈子是没指望了,就盼着你能识文断字,将来哪怕考不上秀才举人,能去城里找个账房、伙计的活计,或者像你表哥那样,进工坊学门手艺,也比咱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强!”

儒家经典《礼记》中描绘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是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的理想。而在天启朝,这个理想似乎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空谈。

在南京城内,一座由旧祠堂改建的“养济院”里,几十名无儿无女的老人、一些失去父母的孤儿以及少数身有残疾者,正井然有序地生活着。虽然房屋略显陈旧,食物也只是粗茶淡饭,但足够果腹保暖,环境也打扫得干干净净。

一位须发皆白、行动不便的老者,正坐在院中晒太阳,看着几个孩子在院中追逐嬉戏。他对前来巡视的府衙官员和负责日常管理的几位地方耆老说道:“老朽今年七十有八,无儿无女,本以为会冻饿死在街头,没想到还能有这么一个安身之所,每日有两餐热饭,有病了还有郎中给看……这都是托了皇上和朝廷的福啊!皇恩浩荡,真是浩荡啊!”说着,又要起身行礼,被众人连忙扶住。

旁边的管事补充道:“咱们这养济院,日常开销一部分来自府衙拨付的专项善款,另一大部分,则靠本地几家大商号,比如‘西海货栈’、‘江南布行’的定期捐助。皇家商会也每年会拨付一批米粮和布料。虽然不可能面面俱到,覆盖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各地情况也有差异,但至少,这条路子是走通了,让许多最可怜的人,有了个指望。”

类似这样的“养济院”、“惠民药局”、“育婴堂”等慈善机构,在帝国各府县,正逐渐建立和扩展。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