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边关是哪 > 第431章 东宫无主(第2页)

第431章 东宫无主(第2页)

沈砚点头:“那不是普通的芦苇笛。它是‘听心器’的初代原型,由第一任听心者阿笙亲手所制,用的是南海千年灵苇芯,内嵌微型声核。唯有血脉纯净、五感失其一而余觉通明之人,方可激活。”

海风骤起,卷起白沙如雾。

原来一切早有伏笔。他的blindness(失明),不是缺陷,而是筛选。他的出生,不是偶然,而是传承。

“那你告诉我,”阿澈仰起脸,空瞳望着天际初升的朝阳,“为什么是我?为什么偏偏要我承担这些声音?”

沈砚沉默良久,才道:“因为你既不属于生者的喧嚣,也不属于死者的寂静。你是边界之人,是缝隙中的回响。这个世界太多人选择性地听??听颂歌,不听哭声;听命令,不听恳求。而你,从不曾关闭耳朵。”

阿澈低头看着手中的笛子,忽然笑了。那笑容清淡如露,却藏着千钧重量。

当天午后,一名少年自西南方跋涉而来,衣衫褴褛,背负一口破旧皮囊。他是西南寨子的孩子,族中长老派他送来一件东西??一块刻满古纹的黑石板,据说是祖上传下的“言碑”。

阿澈用手触摸碑文,指尖顺着凹槽滑行。刹那间,脑海中炸开无数画面:一群戴枷锁的匠人,在山腹中凿刻乐器;一位女子被绑在铜柱上,口中塞着布条,眼中燃烧着怒火;还有一场大火,烧毁了整座乐城,墙垣倒塌时,有人用血在墙上写下两个字:**勿忘**。

“这不是文字。”阿澈喃喃,“这是声音的化石。”

当晚,他召集归藏学堂所有学徒,在海音坊举行“启碑仪式”。众人围碑而坐,点燃七盏魂灯。阿澈将芦苇笛贴于碑面,深吸一口气,缓缓吹奏。

音波震荡之下,石碑竟开始发出共鸣,表面浮现出一层荧光文字,竟是早已失传的“哑语音符”??一种专为无法发声者设计的音乐语言。更惊人的是,这些符号自动排列成一首从未听闻的歌曲,旋律悲怆而坚定,仿佛千万人齐声控诉。

沈砚激动得声音发抖:“这是《缄口者之诗》!传说中被禁绝的第一首全民抗议曲,曾在贞元年间引发百城响应,最终导致朝廷颁布‘静音令’!”

消息再度传开,震动四方。许多曾受压迫的乐户后裔纷纷前来归藏,带来祖辈遗留的残谱、暗记、骨哨、陶埙。有些人甚至带着镣铐般的旧乐器,说是祖先临终前叮嘱:“若天下再有真音,便以此回应。”

与此同时,京都方面再度动作。

这一次,不再是散布谣言或派遣刺客,而是正式下诏:设立“正音院”,由皇室亲王领衔,召集所谓“正统音律大师”,宣称要“厘清音序,肃清邪声”,并公开质疑阿澈所传之声是否“出自人心,抑或妖术”。

更有甚者,正音院发布《九律正典》,规定全国只能演奏九种“合法旋律”,其余皆属“惑乱之音”,违者以谋逆论处。

阿澈得知此事时,正坐在礁石上教一个小女孩分辨潮汐的节奏。女孩天生聋哑,靠震动感知世界。她不懂什么是“禁曲”,但她能感觉到,每当阿澈吹笛,她胸口就会产生奇妙的共振,像是有人在心里唱歌。

“他们害怕的,不是声音。”阿澈对沈砚说,“是秩序崩塌。一旦每个人都能听见彼此的真实,谎言就再也立不住脚。”

沈砚皱眉:“可他们掌握着军队、律法、史书。我们只有笛声。”

“可笛声能唤醒记忆。”阿澈轻轻抚摸女孩的手背,示意她感受空气中细微的波动,“而记忆,是最难抹杀的东西。”

数日后,北方边关急报:静音岭以北爆发大规模暴动。数千名曾被囚禁的乐工后裔联合起义,手持祖传乐器为武器,以音波共振破坏城墙结构,攻破三座屯兵要塞。他们的旗帜上写着八个大字:

**声即刀剑,音为号令!**

朝廷震怒,调遣大军镇压,并下令全国搜捕“煽动叛乱”的“伪音首领”。归藏学堂被列入“逆党名录”,面临查封。

就在此危局之时,阿澈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要重返京都,亲自登上皇宫前的“承天台”,在万民面前吹奏一曲。

“你要去送死?”沈砚惊问。

“我要让他们听见。”阿澈平静地说,“真正的声音,不怕权力遮蔽。怕的,是无人敢听。”

出发前夜,他来到柳芸墓前,将芦苇笛轻轻放在碑旁。五线谱在月光下泛着微光,仿佛随时会响起。

“老师,”他低声说,“你说声音不死,因有人愿听。现在,轮到我去让更多人学会听了。”

七日后,阿澈抵达京都。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