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 > 遇见(第2页)

遇见(第2页)

心里的那点芥蒂,似乎在阳光下慢慢蒸发。林浅不是圣人,她无法完全忘记那些伤害,但她看到了季云之的努力和改变。更重要的是,她自己也早已不是那个需要靠别人认可来定义价值的女孩了。

她举起手中的酒杯,对着季云之微微示意。

“都过去了,季云之。”她轻声说,嘴角泛起一个淡淡的、真实的笑容,“我们都向前走了,不是吗?”

季云之愣了一下,随即,一个清晰而温和的笑容在她脸上绽开。那不是林浅见过的任何公式化的、或带着算计的笑,而是一个轻松的、如释重负的笑。左边嘴角,竟然也有一个极浅的梨涡。

林浅第一次发现。

“是的。”季云之与她碰杯,清脆的响声淹没在风中,“我们都向前走了。”

她们并肩站了一会儿,看着阳光在水面上跳跃,谁也没有再说话。不需要再多言语,某种坚固的东西已经悄然松动,一种新的、更加平等和松弛的关系正在缓慢建立。

酒会里传来欢呼声,新娘要抛花球了。莎拉在人群中四处张望,看到露台上的两人,用力挥手喊着她们的名字。

林浅和季云之相视一笑,一起朝热闹走去。

前方是什么,依然未知。但这一次,她们不再是棋手与棋子,不再是追逐者与影子。她们只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在各自的道路上前行,或许未来还会有交集,或许不会。但无论如何,她们都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

风从东河上吹来,带着咸涩的水汽和阳光的温度,拂过两人的发梢。

林浅深吸一口气,感觉前所未有的轻松。纽约的天空,原来也可以这么广阔。

时光如东河水,静静流淌了两年。

林浅在西雅图扎下了根。社区图书馆的成功为她打开了更多本地项目的大门,她开始专注于中小型公共空间的设计,尤其擅长将历史建筑的韵味与现代社区需求结合。她搬出了国会山的小公寓,在联合湖南岸租了一间带大工作窗的loft,窗外是湖光山色,成了她最好的灵感源泉。

她偶尔会收到季云之的邮件,内容很节制,通常是分享一些有趣的项目链接,或是就某个建筑议题简短地交换看法。林浅也会回复,同样保持着礼貌而专业的距离。她们像两条曾经交汇又分开的河流,各自奔涌,只在某些特定的节点,会感受到对方流域传来的微弱震动。

一个秋日的下午,林浅正在工作室修改一个社区活动中心的图纸,手机响起视频通话的提示音。是季云之。

林浅有些意外。她们从未视频通话过。她接通了。

屏幕那端的季云之,背景似乎是某个酒店的房间,看起来有些疲惫,但眼神明亮。她没寒暄,直接切入主题:“林浅,有一个项目,我觉得你会感兴趣。”

“什么项目?”

“波特兰,一个老艺术学校的改造。要转型成一个综合性的艺术社区,包含工作室、展览空间和一部分廉租公寓。”季云之语速略快,“竞标很激烈,但我认为你的理念和风格非常契合。G&S会参与,但我希望你以独立设计师的身份加入,作为我们团队的特别顾问。”

林浅愣住了。独立顾问?和G&S合作?

“为什么是我?”她问。

“因为你是最合适的人选,不是因为我。”季云之回答得干脆,“这个项目需要你对地域文化的敏感度,以及你在中小型公共空间改造上的经验。我看过你最近在《建筑评论》上发表的那篇关于‘弱建筑’的文章,思路很好。”

林浅沉默着。这是个难得的机会,项目本身也极具吸引力。但和季云之再次产生工作交集……

“你可以考虑几天。”季云之似乎看穿了她的犹豫,“相关资料我发你邮箱。无论你做什么决定,都不会影响……我们之间现在的状态。”她顿了顿,补充道,“我保证,这次纯粹是专业合作。”

挂了视频,林浅点开邮箱里季云之发来的详细资料。越看,她的心越动。那个位于威拉米特河畔的老艺术学校,有着近百年历史,红砖建筑群掩映在巨大的枫树下,衰败中透着独特的美感。改造要求极具挑战性,需要平衡历史保护、艺术创作需求和社区融入。

她思考了三天,查阅了大量关于波特兰和那个区域的资料,甚至周末开车去实地看了看。最终,她给季云之回了邮件:

“我接受。但需要明确我的权限和独立决策范围。”

季云之的回复很快,公事公办,附上了详细的合同草案,条件优厚,且充分保障了她的独立性。

项目启动后,林浅频繁往返于西雅图和波特兰之间。合作比想象中顺利。季云之是严格的项目总负责人,但对她提出的设计方案给予了极大的尊重和支持。她们在视频会议和现场讨论中,思维碰撞,偶尔有争执,但都围绕专业,对事不对人。

一次在工地现场,讨论到一栋辅楼的外立面材料选择,林浅坚持使用一种本地回收的旧木板,而季云之从结构安全和维护成本角度提出了质疑。两人站在初冬的寒风里,对着图纸争论了半小时,谁也说服不了谁。

“我需要数据支持,林浅。不仅仅是美学上的理由。”季云之裹紧了大衣,鼻尖冻得有点红。

“数据我可以给你,但这种材料的‘时间感’是数据无法体现的!”林浅据理力争。

最后,季云之叹了口气:“好吧,给你一周时间,拿出让我信服的数据和样品测试报告。如果可行,我支持你。”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