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瑜却眼前一亮。她自幼熟读诗书,自然听得出这首诗不仅对仗工整、气韵非常,更难得的是其中流露出的抱负与气节。在这尽是歌功颂德之词的宴会上,宛如一股清流。
她轻声开口:“父皇,儿臣觉得此诗甚好。”
皇帝转头看她,神色稍霁:“哦?永安说说,好在哪里?”
“诗以言志,歌以咏怀。楚进士的诗不仅文采斐然,更难得的是胸有沟壑、心怀天下。”李瑾瑜从容道,“尤其是尾联愿借天公三尺剑,斩尽人间不平哀,颇有为民请命之意,正是我朝需要的贤才。”
皇帝沉吟片刻,终于展颜:“永安说得是。楚清漪,你很好。朕便赏你。。。赏你。。。”
他环视四周,目光最终落在李瑾瑜身上,忽然笑道:“朕就赏你一个机会。听闻你不仅文采好,还通晓刑名律法?正好大理寺有个缺,你明日就去报到吧。”
满座哗然。
大理寺那是何等地方?掌管天下刑狱,非皇帝亲信不得入。楚清漪一个初入仕途的女子,竟能得此殊荣?
楚清漪自己也怔住了,片刻后才慌忙跪谢:“臣谢陛下隆恩!”
李瑾瑜看着台下那个纤细却挺拔的身影,心中莫名一动。她原本只是出于惜才之心出言相助,没想到父皇竟给出如此重赏。
宴会继续,丝竹声起,舞姬翩跹。李瑾瑜却有些心不在焉,目光不时飘向那个坐在席末的身影。
楚清漪似乎并不适应这样的场合,大多数时候都垂眸静坐,偶尔与人交谈也是言简意赅。有几位官员上前道贺,她应对得体,却不见多少喜色。
真是个奇怪的人。李瑾瑜心想。
宴席终了,众人恭送皇帝离席后,也陆续散去。李瑾瑜在宫人簇拥下正要回宫,忽听身后有人道:
“公主请留步。”
回头一看,竟是楚清漪。她快步上前,郑重一揖:“方才多谢公主出言相助。”
近距离看,楚清漪的容貌更显清丽,若非穿着进士服,简直会让人误以为是女子。李瑾瑜压下心中怪异的感觉,淡淡道:“不必谢我,是你自己有真才实学。”
楚清漪抬头,目光清澈如泉:“若非公主美言,陛下未必会注意到微臣的诗,更不会给予如此重任。公主的知遇之恩,清漪没齿难忘。”
李瑾瑜被她看得有些不自在,移开视线:“大理寺不是容易待的地方,你好自为之。”
“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公主今日之举。”楚清漪的语气坚定。
这时,有几个官员朝这边走来,似乎想与楚清漪搭话。李瑾瑜不便久留,点头示意后便转身离去。
走出几步,她鬼使神差地回头看了一眼。楚清漪站在原地,目送着她的背影,眼神复杂难辨。
回到永安宫,李瑾瑜屏退左右,独坐在窗前。夜风拂过,带来阵阵花香,她却无心欣赏。
楚清漪。。。这个名字在她心中萦绕不去。那首诗,那双眼,还有那过分清秀的容貌。。。
“公主,该安歇了。”侍女轻声提醒。
李瑾瑜这才回过神来,自失地一笑。不过是个有趣的臣子罢了,何必如此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