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案的重审在京城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楚清漪这个名字,一夜之间从琼林宴上那个引人瞩目的女进士,变成了朝野议论的焦点。
有人赞她刚正不阿,是司法清流;也有人讥她不知天高地厚,迟早惹祸上身。
对这些议论,楚清漪充耳不闻。她全身心投入到案件的复审中,日夜忙碌在大理寺的档案库和审讯室之间。
这日傍晚,楚清漪正准备离开大理寺,周正少卿忽然叫住了她。
“楚寺丞,留步。”
楚清漪转身行礼:“少卿大人有何吩咐?”
周正示意她随自己来到偏厅,屏退左右后,神色凝重道:“清漪,你可知如今朝中局势?”
楚清漪心中一动:“下官愚钝,请大人明示。”
“高国丈虽被罚俸,但他在朝中经营多年,党羽遍布。”周正压低声音,“你这次让他折了面子,他绝不会善罢甘休。”
楚清漪沉默片刻:“大人的意思是。。。”
“我并非要你畏缩不前。”周正看着她,“只是提醒你,在这朝堂之上,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你。。。要格外小心。”
楚清漪心中一暖:“谢大人关怀。清漪既入仕途,便已做好面对一切的准备。”
周正点点头,眼中流露出赞赏之色:“好!不愧是陛下钦点的人才。不过。。。”他话锋一转,“有件事我始终不解——那日朝堂之上,永安公主为何会突然出现,还恰好有赵小姐的信件?”
楚清漪怔住了。这件事她也觉得蹊跷,但一直忙于案件,未曾细想。
“大人的意思是。。。”
“公主深居简出,为何会对一桩三年前的旧案如此关注?还偏偏在关键时刻拿出关键证据?”周正意味深长地说,“清漪,宫中水深,有些事不像表面那么简单。”
楚清漪陷入沉思。她想起琼林宴上公主为她解围,又想起朝堂上公主及时出现。。。这真的只是巧合吗?
与此同时,永安宫内,李瑾瑜也在回想当日情形。
“公主,您为何要帮那个楚寺丞?”心腹宫女秋雯一边为她梳理长发,一边不解地问,“高国丈可不是好惹的,这次您当众让他难堪,只怕。。。”
李瑾瑜看着镜中的自己,轻声道:“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赵家案确有冤情,总不能眼睁睁看着真相被埋没。”
“可是公主,您怎么恰好有赵小姐的信件?还记得三年前的事?”
李瑾瑜微微一笑:“那封信确实存在,不过不是我偶然找到的。”她从妆匣底层取出一叠信件,“赵小姐生前与我有书信往来,她曾隐约提过高家威胁之事。那日听说楚寺丞要重审此案,我便特意找了出来。”
秋雯惊讶:“公主早就知道此案有冤?”
“只是猜测,并无实证。”李瑾瑜叹息,“直到楚寺丞查出真相,我才确信无疑。”
她站起身,走到窗前。夜幕低垂,宫灯初上,远处的宫殿轮廓在暮色中若隐若现。
“那个楚清漪。。。很有意思。”李瑾瑜轻声道,“一个女子,不惜冒险挑战权贵,只为还无辜者公道。这样的勇气,在这深宫中实属罕见。”
秋雯担忧道:“公主还是莫要与她走得太近为好。如今朝中局势复杂,楚寺丞得罪了高家,恐怕。。。”
“我明白。”李瑾瑜打断她,“但有时候,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才是真正的勇气。”
同样的夜晚,高国丈府邸密室中,烛火摇曳。
高国丈面色阴沉地看着手中的密报:“楚清漪。。。苏州人士,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长大。。。就这些?”
跪在地上的探子低头道:“回大人,此人身世极为简单,查不到更多信息。但她叔父楚文渊,倒是有些来历。”
“哦?”
“楚文渊曾任翰林院编修,二十年前因牵扯一桩旧案被贬苏州,从此远离朝堂。有趣的是。。。”探子顿了顿,“那桩旧案,与已故的端孝皇后有关。”
高国丈猛地坐直身子:“端孝皇后?李瑾瑜的生母?”